[发明专利]一种CO2氧化乙苯制备苯乙烯的催化剂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3684.9 | 申请日: | 201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0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英;张淑娇;李晓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3/745 | 分类号: | B01J23/745;C07C15/46;C07C5/333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阙华进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24 | 代理人: | 曹正凤 |
地址: | 030024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o sub 氧化 乙苯 制备 苯乙烯 催化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乙苯经CO2氧化生产苯乙烯的催化剂,涉及该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现代石油化工产品中最重要的单体之一,苯乙烯的需求量逐年递增。乙苯催化脱氢一直是工业生产苯乙烯的主要方法,该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该反应是分子数增大的强吸热反应,乙苯转化率受热力学平衡的限制,反应温度高,约为550-650℃;(2)反应过程使用大量的过热水蒸汽,后续工艺气液分离器中水蒸汽液化放出的大量热量难以回收,能耗巨大。针对以上问题,乙苯氧化脱氢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氧气气氛下的乙苯脱氢过程为强放热反应,不受热力学平衡的限制,且在反应温度范围内没有积碳问题,避免了使用过热水蒸汽,可大大降低能耗。但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氧气氧化乙苯制苯乙烯过程中,难以避免发生深度氧化,生成大量的碳氧化物,降低了苯乙烯的选择性;同时伴生大量热量,使反应温度难以控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问题。导致其至今仍未实现工业化。
以CO2为碳源或氧源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不仅可以保护日益枯竭的化石燃料资源,还可以减少和控制主要温室气体CO2的排放。近年来,CO2作为一种温和的氧化剂,取代水蒸汽氧化乙苯制苯乙烯的绿色反应体系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同时,在催化过程中,CO2还有很多优势(参见Burri,David Raju等,Catalysis Today,2006.115(1-4):p.242-247;Hong,Do-Young等,Bulletin of the Korean Chemical Society,2005.26:p.1743-1748.):加快反应速率,增强目标产物苯乙烯的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热力学平衡对反应的限制,延长催化剂寿命,阻止催化剂表面热点的产生。但是工业乙苯脱氢催化剂不适用于CO2气氛下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的反应,由于破坏了活性相Fe-O-K,使得催化剂活性降低,且活性随CO2含量的增多,降低幅度增大(参见郭海亮等,石油化工,2008.37(9):p.888-891)。因此寻找CO2气氛下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合适的催化剂体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乙苯CO2氧化脱氢制苯乙烯反应的催化剂,活性组分通常为过渡金属,如:Fe、V、Cr、Zr、Cu、Ce、La、Na、Ni、Co等,载体由Al2O3、TiO2、ZrO2、WO3、MgO、ZnO、SiO2及分子筛和活性炭等组成,助剂通常选碱金属(K、Na、Li)、碱土金属(Ca、Mg)或其他金属(Sb、Cr)(参见Sun,Ailing;等,Catalysis Today,2004.93-95:p.273-279.)。最早对CO2气氛下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反应进行尝试,Al2O3就被用作一种合适的载体,且在以FeOx为活性组分的体系中被广泛使用。近年来,在乙苯CO2氧化脱氢制苯乙烯反应过程中,ZrO2由于其本身独特的性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ZrO2是唯一一种同时具有酸性与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的物质,另外还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在一些领域以Al2O3-ZrO2为载体的催化剂性能优于纯的Al2O3或ZrO2为载体的催化性能。
本发明使用Fe/Al2O3-ZrO2(简称FAZ)催化剂,不但提高了乙苯转化率,而且提高了苯乙烯的选择性,使得乙苯通过CO2氧化制备苯乙烯的产率得到了提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未经太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36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足弓支撑包裹物
- 下一篇:一种识别焊点不同区域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参数的检测方法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