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给排水、采暖预留套管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2588.2 | 申请日: | 201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5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陈凤奎;李文东;李建东;邱峥;龚有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唐山曹妃甸二十二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5/00 | 分类号: | E04G15/00 |
代理公司: | 唐山永和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03 | 代理人: | 王永红 |
地址: | 064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水 采暖 预留 套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民用建筑的给排水、采暖的前期孔洞预留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给排水、采暖预留套管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民用建筑中,给排水、暖通预留套管都采用直筒式预留,铁丝或钢筋棍穿模板的加固方式。但是这些方法存在浪费材料、加固不牢、给大模板留下很多加固件的洞(洞大小为加固件的直径,例如:钢筋棍方式的加固,洞大小为钢筋的直径)、浇筑砼时容易进砼、不便于取管、取套管时破坏结构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浪费材料、加固不牢、浇筑砼时容易进砼、不便于取管等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固定方式牢固、浇筑砼时不进砼、取套管容易且保护结构的给排水、采暖预留套管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给排水、采暖预留装置,该装置主要由预留套、自攻丝、混凝土挡板组成,所述预留套由预留套管、内管、支撑筋组成,内管置于预留套管内,其内管的外壁与预留套的内壁之间用支撑筋支撑固定,内管的上部套装有混凝土挡板、拎手;所述自攻丝由自攻丝针、自攻丝支杆和自攻丝横管组成,该自攻丝支杆置于内管内一端与自攻丝针固结为一体,另一端与自攻丝横管的中间部位固结,组成“T”型结构,其自攻丝针露出预留套外。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支撑筋分为两组,每组三根,三根支撑筋在一个平面互成120°固结在内管的外壁与预留套的内壁之间的上、下部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预留套管的外壁上部两侧对应开有圆孔,拎手的两端插在圆孔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拎手为扁“U“型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混凝土挡板为长方形结构,混凝土挡板的中间部位设有混凝土挡板孔,混凝土挡板通过混凝土挡板孔套装在内管上。
采用上述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现场废旧钢筋棍、废旧胶合板,生产出一种构造简单,便于在现场实际操作的新型前期给排水、采暖预留套管装置,该装置解决了现有预留套管存在的固定方式不牢固、浇筑砼时进砼、取套管时破坏结构等缺点,同时还减少了材料浪费,降低了施工成本,本装置设计合理、加工容易、使用灵活、预留效果好、广泛适用于现场实际施工操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面图。
图3是是本发明预留套俯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4混凝土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自攻丝横杆1,混凝土挡板2,拎手3,内管4,自攻丝支杆5,预留套管6,支撑筋7,自攻丝8,混凝土挡板孔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施例是一种给排水、采暖预留套管装置,该装置由预留套、自攻丝、混凝土挡板组成。
见图1、图3,预留套由预留套管6、内管4、支撑筋7组成,预留套管6是直径为150mm的焊接钢管,内管4是直径为20mm,高度为250mm的焊接钢管。内管4置于预留套管6内,内管4的外壁与预留套管6的内壁之间用支撑筋7支撑固定。
具体结构见图1、图3,支撑筋7采用六根等长的Φ8钢筋棍,这六根Φ8钢筋棍等分成两组,每组三根,上下设置,每三根Φ8钢筋棍支撑筋7分别与内管4的外壁、预留套管6的内壁在同一高度同一平面内互成120°焊接,其主要目的是固定内管4、自攻丝。Φ8钢筋棍使用废旧钢筋,材料易取,减少了现场废钢筋的浪费。
见图1、图2和图4,内管4的上部套装有混凝土挡板2,混凝土挡板2为长方形结构,它的中间部位设有直径为30mm的混凝土挡板孔9,内管4是焊接钢管,其头部放在30mm混凝土挡板孔9内。混凝土挡板2的材质为废旧胶合板,其宽度等于预留套管3的直径,证号盖在预留套管6上。这种设置确保预留套管6预留好后,浇筑砼时不进砼,在节省砼的同时,还实现了不污染预留套管6里侧,省去了很多烦恼。
见图1,预留套管6的外壁上部两侧对应开有放置拎手3端头的10mm的圆孔,拎手3选用Φ8钢筋棍,为扁“U“型结构,它的两端直接插进圆孔内,这种设置,便于取管时用手拎用,便于安装、拆除预留套管6时拎拿,并且自攻丝支杆5可以转动,方便了混凝土挡板2的安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唐山曹妃甸二十二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唐山曹妃甸二十二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25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纸张处理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及纸张处理方法
- 下一篇:有机电致发光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