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保护行人小腿的汽车防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2162.7 | 申请日: | 201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01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马忠宇;李武凡;茅菁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邓琪 |
地址: | 201805 上海市嘉***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保护 行人 小腿 汽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装置,尤其涉及汽车与路边行人碰撞后用来保护行人小腿部位免受伤害或降低伤害的汽车防撞装置,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汽车的保护不再局限于保护车内的乘客,而是扩大到与汽车发生碰撞的行人,当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通常都是车身直接与行人小腿部发生接触,从而对行人小腿部直接造成伤害。难以满足国标GB/T 24550-2009的要求。
由此可知,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行人的小腿将最先受到伤害,而行人小腿的损伤程度还将进一步影响到由于小腿受伤无法站立或跌倒后对行人的进一步伤害。
而现有技术中,汽车的安全设计大多是针对车内乘客的保护安全进行考虑,很少考虑碰撞发生后行人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保护行人小腿的汽车防撞装置,在汽车与行人发生正面碰撞时,该装置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由于碰撞对行人小腿部位造成的伤害。
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施。
一种保护行人小腿的汽车防撞装置,该汽车防撞装置相对于车体整体呈凸出的横梁结构,该横梁结构由外侧的吸能部、中间的加强部以及内侧的用来连接车体的连接部构成,该横梁结构经所述连接部连接固定于汽车副车架的前端和导流板的上方。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横梁结构的空间高度不高于行人行走时小腿胫骨的重心位,例如该重心离地高度为276mm。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横梁结构的下端面距离地面15~40cm。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之一,所述横梁结构的下端面距离地面40cm。
也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吸能部整体呈带状,其带状内部经多个“*”型筋板分割形成多个缓冲吸能空间。
其中,所述带状吸能部的带宽为40~50mm,优选50mm。
还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部的纵向剖面呈波浪形结构。
进一步,以所述波浪形结构为大波浪结构,在部分所述大波浪结构的波峰/波谷形成峰值较小的小波浪结构。
另外,加强部还包括连接所述大波浪结构的波峰与波谷以及所述小波浪结构的波峰与波谷的纵向连接筋板。
又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设有安装定位孔,所述安装定位孔的周围设有定位孔加强筋。
此外,在所述每一个大波浪结构的每一个波谷处还可以设有漏水孔,以防止雨水积累其中。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保护行人小腿的汽车防撞装置,通过在汽车前部的相应位置设置一个突出的横梁保护结构,并利用该结构前端带状吸能部的缓冲溃缩对碰撞后的行人进行适当的保护,从而降低交通意外对行人造成的伤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一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角度下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汽车防撞装置安装于汽车上时的结构示意;
图4为图1中沿A-A切面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图中:1——副车架 2——小腿防撞梁 3——吸能区域 31——筋板 4——波浪结构 41——大波浪 411——波峰412——波谷 42——小波浪 421——波峰 43——筋板44——漏水孔 5——安装定位孔 51——定位孔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以减小对行人小腿部伤害的城市SUV行人保护装置。
如图1至图4所示,该汽车防撞装置主体为一根防撞梁式结构,小腿防撞梁2的前端(外侧)为一带状的吸能区域3。由于行人与车辆碰撞时的碰撞位置为行人小腿胫骨重心下方。因而小腿防撞梁2的下端离地高度设置为15至40厘米(优选40厘米)。
在小腿防撞梁前端成“*”型结构的吸能带,吸能带的内部通过多个“*”型筋板31的分割形成多个中空的吸能缓冲区域,若干个“*”字型结构逐个等距的分布在加强结构前端。使得在碰撞时有一定的溃缩功能,其可溃缩区域为40mm至50mm之间(即吸能区域的宽度为40到50mm,优选50mm)。由于小腿防撞梁主要起支撑行人小腿,防止在碰撞过程中行人钻入汽车底部的作用,故前端的吸能结构强度不能太低,“*”字型结构较其他结构优点在于既有一定的溃缩性,且其强度能满足碰撞中支撑小腿的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21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