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氨肟化COD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71932.6 | 申请日: | 201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2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黄红春;毛长清;孙洁华;留辉;刘卫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20 | 分类号: | C02F1/20;C02F1/58;C02F1/66;C02F9/14;C02F1/461;C02F1/72 |
代理公司: | 岳阳市大正专利事务所 43103 | 代理人: | 龚正初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氨肟化 cod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低氨肟化COD的方法。特别是一种从氨肟化装置本身部分降低装置的COD、氨氮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己内酰胺是合成纤维和工程塑料的单体,在我国一直是市场紧缺的重要化工原料。目前己内酰胺的生产,大多都是采用从环己酮转化成环己酮肟,再重排成己内酰胺的工艺路线。其中从环己酮到环己酮肟的转化采用的均是传统的羟胺盐肟化方法,中间步骤多,工艺复杂,使用大量腐蚀和污染严重的原料,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因此目前世界上己内酰胺主要生产国除了对现有工艺进行改进外,都在积极开发己内酰胺生产的全新工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环己酮直接氨氧化制备环己酮肟工艺。
随着己内酰胺市场的需求的增大,氨肟化装置越来越受大家的关注,但是氨肟化装置的环保问题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氨肟化装置的COD、氨氮长期在一个很高的控制范围之内,对送到后面的废水处理有很大的压力,虽然氨肟化装置的废水并不多,但对生化系统中的微生物具有很高的破坏作用,能造成微生物的大量死亡;所以,降低氨肟化装置本身的COD、氨氮势在必行。
目前,氨肟化装置的废水处理方式,国内外都没有具体的报道,对这部分的废水处理一直停留在跟其它工段统一处理的阶段,到生化系统后,统一降低废水中的COD、氨氮,这就给整体的废水处理带来难度,造成最后外排的废水处理效果不明显,目前,氨肟化的废水出来主要集中在生化处理部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膜生物反应器出来己内酰胺新工艺生产废水,(工业用水与废水,2007/04.黄敬;)在原A/O处理系统中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对己内酰胺工艺生产废水进行生化处理,更加有效地提高己内酰胺工艺生产废水生化处理装置抗高浓度废水冲击的能力;
b.厌氧生化技术在己内酰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合成纤维工业,2003/01;刘小秦;)提出的是将己内酰胺工艺生产废水中有机物浓度较高的废水经过厌氧处理的方式;
C.高含氮浓度有机物废水中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工业水处理,2004/01;寇建朝、李丽英等,)提出了以SBR法处理己内酰胺废水,使得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D.一种己内酰胺氨肟化工艺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2010.01.06,高峰、马欣等,)提出了在待处理的废水中加入氧化剂,以减低氨肟化废水对生化系统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氨肟化COD的方法,特别是提出一种从源头上就处理氨肟化装置废水的方法,将氨肟化装置生产工艺的废水中的COD、氨氮降低到同羟胺工段装置中的COD相近的标准,分解对微生物有害的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以减低氨肟化装置对生化处理的冲击,达到同类生产工艺的废水指标,统一进行处理。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降低氨肟化COD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氨肟化的废水在汽提塔工序加碱予处理,直接从废水汽提塔的进料泵提供浓度50%的碱液,与废水一起进入废水汽提塔反应,将进入废水塔的废水的pH值控制在10-13,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降低废水中的COD、氨氮,由原来的COD含量5000降低到3000以内,氨氮由原来的100以上降低至100以内。
本发明中,加碱预处理是直接加入废水汽提塔来调节废水的pH值,不再加入到叔丁醇塔来控制pH值。
本发明中,氨肟化废水是在氨肟化装置内做出处理来降低自身的COD和氨氮,然后将氨肟化的废水送至生化装置跟羟胺、环己酮装置的废水混合集中处理。
本发明中,只需要在废水汽提塔的进料泵入口增加一根加碱的管线,不需要增加其它的反应设备,也不更新原有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优势:
(1)本发明所采用的加碱预处理不需要新增设备,同样能将氨肟化的废水降低到3000以内,从而提高后面废水装置的处理能力,避免了后续生化系统花费的大量投资;
(2)本发明采用方法简单,处理效果显著;
(3)与同类技术所采用的其他方法相比,本发明从源头处理,将废水降低至处理范围之内,无二次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19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