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恒温工厂化龟鳖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71046.3 | 申请日: | 201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18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徐海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5F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恒温 工厂 化龟鳖 养殖 废水 资源 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殖废水的综合处理方法,特别是一种恒温工厂化龟鳖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龟鳖养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顺应市场需求快速发展起来的特种淡水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龟鳖恒温工厂化养殖技术获得突破以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一直强劲驱动着龟鳖养殖的快速发展,养殖年产量在过去的20年内增长了200多倍,由90年代初的不足1000吨,发展到现在的年产20多万吨,产值200多亿元,成为国内消费量最大的高档淡水水产品之一。迅猛发展的恒温工厂化养鳖业给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水体污染问题。由于目前恒温工厂化龟鳖养殖基本上是采用高密度、高产出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养殖过程中投饵量大,而摄食的饵料中只有大约不到30%的氮进入鳖体内,70%排出体外水体中,再加上高蛋白饵料残渣的分解,养殖水质迅速恶化。因此,养殖过程中需要频繁换水,把含有大量氮、磷、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自然水体,恒温龟鳖养殖废水COD浓度高达700mg/L,总氮(TN)160mg/L、总磷(TP)100mg/L,大多数龟鳖养殖场的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由于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营养成分含量高,进入自然水体后极易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环境,从而制约恒温龟鳖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恒温工厂化龟鳖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其合理地将养殖业、种植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氮磷等营养成分的良性循环模式,不仅削减了养殖污水中氮磷的排放,而且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保障恒温工厂化龟鳖养殖产业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恒温工厂化龟鳖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将恒温龟鳖养殖大棚内的养殖废液排入沉淀池内进行厌氧发酵,分别得位于下层的固体物和位于上层的废水;
2)、固体物制成有机肥料;
废水进入集水池内;
3)、集水池内的废水通过污水泵进入污水渠内;
4)、污水渠内的废水通过污水提水泵进入综合生物塘内,在综合生物塘内种植水生植物并养殖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综合生物塘面积的1/3~1/2,水生动物为小龙虾和泥鳅,小龙虾的养殖密度是40-50只/m2,泥鳅的养殖密度是30-40只/m2;
水生植物吸收综合生物塘内废水的营养物质,水生动物用于摄食综合生物塘内废水中的有机物颗粒和/或藻类;
5)、经综合生物塘处理后的废水流入混合养殖塘内,在混合养殖塘内放养鱼类,并且在混合养殖塘内设置人工浮床,在人工浮床上种植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吸收混合养殖塘内废水的营养物质,鱼类摄食混合养殖塘内的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覆盖面积为混合养殖塘面积的1/5~1/4;
鱼类为草鱼、鲢鱼、鳙鱼、鲫鱼和团头鲂,草鱼养殖密度是200~250尾/亩,鲢鱼养殖密度是280~320尾/亩,鳙鱼养殖密度是70~90尾/亩,鲫鱼养殖密度是100~150尾/亩,团头鲂养殖密度是80~120尾/亩;
6)、经混合养殖塘处理后的废水流入水生蔬菜种植塘,水生蔬菜种植塘内种植水生蔬菜,水生蔬菜吸收水生蔬菜种植塘内污水的营养物质;
水生蔬菜为茭白或莲藕;茭白的种植密度为:单株行距70~90厘米、株距40~60厘米;莲藕的种植密度为:莲藕行距2~2.5米,穴距离0.9~1.1米;
7)、经水生蔬菜种植塘处理后的废水流入尾水排放渠内。
作为本发明的恒温工厂化龟鳖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方法的改进:在综合生物塘和混合养殖塘之间设置只能单向流动的溢流堰,从而使废水只能从综合生物塘流向混合养殖塘;
同样,在混合养殖塘和水生蔬菜种植塘之间也设置只能单向流动的溢流堰,从而使废水只能从混合养殖塘流向水生蔬菜种植塘;
同样,在水生蔬菜种植塘和尾水排放渠之间也设置只能单向流动的溢流堰;从而使废水只能从水生蔬菜种植塘流向尾水排放渠。
作为本发明的恒温工厂化龟鳖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综合生物塘内的水生植物和混合养殖塘内的水生植物均为水葫芦或水花生。
作为本发明的恒温工厂化龟鳖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沉淀池内设有2块相互平行的隔板,从而将沉淀池的内腔分割成3个相互并列且容积相同的沉淀区;相邻的沉淀区的底部相互隔离,相邻的沉淀区的顶部相连通;在沉淀池的顶部设有盖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10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活性载体法制备低锌硫化活性剂
- 下一篇:污水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