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却装置和投影仪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70274.9 | 申请日: | 2011-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1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 发明(设计)人: | 濑户毅;平林笃哉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3B21/16 | 分类号: | G03B21/16;H05K7/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马建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 装置 投影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装置和投影仪。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小型的冷却装置,利用液体的冷却介质吸收发热的器件或被加热的器件的热量,由此冷却器件等冷却对象物。
例如,提出了具有固体发光光源的投影仪,该固体发光光源针对所供给的信号的响应性高且调光性能良好。固体发光光源(发热体)的发光量与电流的供给量成比例地增加,但发热量也在增加,因而在供给较大的电流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热而破损或寿命缩短。因此,提出了利用上述的冷却装置来冷却固体发光光源,由此抑制固体发光光源的破损,实现长寿命化。
具体地讲,这种冷却装置具有:冷却介质,其用于冷却固体发光光源等发热源;冷却介质冷却单元,其对通过吸收发热源发出的热量而成为高温的冷却介质进行冷却。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技术,冷却用液体(冷却介质)始终通过循环机构进行循环,从而消除冷却槽内温度的不均。根据这种技术,不会损坏固体发光光源,能够提高施加给固体发光光源的电流/电压,从而能够提高屏幕亮度。不会导致投影仪装置的大型化。能够增加冷却用液体的液体量。另外,能够利用冷却机构将被加热的冷却用液体的热有效地散热到外部,能够实现冷却效率的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42463号公报
诸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对设于电子设备等中的半导体模块进行冷却的液冷套管,形成在密闭状态下对冷却水进行循环的密闭系统循环流路,以便防止冷却水泄漏(参照图12(A))。但是,密闭系统循环流路如图12(B)所示,在泵工作时,密闭系统循环流路的构成要素在由于流路的流体阻力而增加的压力下产生变形,使得容积扩大。其扩大的程度由于下游侧(泵入口流路侧)的流路阻力的影响,越到上游侧(泵出口流路侧)越大。因此,如果在这种状态下继续进行驱动,则供给侧压力成为负压,使得泵特性降低。结果,泵不能稳定地使冷却水进行循环,有可能很难稳定地对发热的设备进行冷却。
这种扩大的程度如下所述。
首先,设对循环流路系统整体施加固定压力ΔP时的流路系统整体的容积增加量为ΔV。
然后,设在循环流路系统流过期望的流量时泵出口流路侧的压力与泵入口流路侧的压力差为Ps。随着沿循环流路流向下游,循环流路内的压力减小,在泵入口侧流路中Ps=0。此时,假设循环流路整体的流体量固定,则在循环流路的上游侧即泵出口流路侧,循环流路变形,体积增加Vd。随之,在下游侧产生流体的不足而成为负压。
为了不产生该负压而保持泵入口侧流路的压力与泵驱动之前相同,需要满足式1所示的条件的容积调整室。对算式乘以1/2是因为随着到达下游侧,循环流路的压力减小,循环流路的变形引起的容积的增加减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提出的,能够作为下面的方式或者应用例实现。
[应用例1]一种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冷却装置具有:泵,其具有能够通过驱动活塞或者可动壁来变更容积的泵室、使流体流入所述泵室的入口流路、使流体从所述泵室流出的出口流路、以及在所述入口流路和所述泵室之间开闭所述入口流路的流体阻力要素;循环流路,其使流体从所述出口流路向所述入口流路循环;以及第1容积调整室,其调整流入所述泵室的流体的压力,在设所述循环流路的流体的压力增加量为ΔP,设此时该循环流路的体积增加量为ΔV,设使流体循环时该循环流路的所述出口流路侧的流体的压力为PS时,所述第1容积调整室的调整容量是满足下式的调整容量VB,
根据该应用例,通过将第1容积调整室安装在循环流路的入口流路侧,入口流路和出口流路的基于泵驱动的压力基本相同,不会产生循环流路系统的构成要素的变形引起的泵前后的循环流路中的流体体积的偏差,因而能够稳定地使流体循环,能够稳定地对热源进行冷却。
[应用例2]根据上述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容积调整室具有调整该第1容积调整室的容积的压力调整要素,所述压力调整要素由具有弹性的部件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02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