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酥梨套袋结构及套袋技术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70098.9 | 申请日: | 2011-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9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 发明(设计)人: | 陈争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争峰 | 
| 主分类号: | A01G13/02 | 分类号: | A01G13/02;A01G7/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53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酥梨套袋 结构 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林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酥梨套袋结构及套袋技术。
背景技术
梨套袋技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开始对梨果套袋,这一技术目前已在鸭梨、皇冠梨、日韩梨及着色系梨果上广泛应用。以上梨品种套袋后,显著提高了梨果实的外观品质,使果实表面颜色均匀一致;锈斑减少;果点变小且颜色变浅,果面光洁,并可减轻裂果;从而大大提高了果实的商品率和果实的等级率;避免某些病虫的危害,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及用量,控制了农药残留,是生产安全食品的有效措施。但是,砀山酥梨套袋技术虽经多年的试验研究,多年来没有选择出较为理想的梨袋品种及探索出较好的套袋技术,砀山酥梨套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果实的外观品质,主要是减轻了锈斑、果点变小、颜色变浅,但使用遮光性强的果袋,果面颜色“苍白”,不美观,与鸭梨、皇冠梨等绿色果实套袋后的果面颜色相比差别很大,且套袋成功率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易使果面产生煤污,成功率极小,目前,且所有套袋果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维生素C和酯类物质下降,可滴定酸含量增加,从而使果实内在品质下降。其原因一是与果皮本身光合作用受限有关,二是套袋果实所处袋内环境影响,果实积累糖分下降,三是有研究者认为套袋果可能抑制了光合产物向果实内的运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果实外观品质,有利于果实表皮细胞发育及蜡质层的形成的酥梨套袋结构及套袋技术。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酥梨套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袋为白色双层塑膜袋或外黄内白双层蜡质袋。
所述的白色双层塑膜袋或外黄内白双层蜡质袋分为内层和外层,在内外层设有袋眼,外层袋眼要打在距袋口较远的一端,内层袋打在距袋口较近的一端,
在所述的内层袋内设有一层仿布绒纸。
一种酥梨套袋技术,其特征在于:在套袋之前用赤霉素GA3涂抹果实表面,再将制作好的白色双层塑膜袋或外黄内白双层蜡质袋安常规方法套在果实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既能有效提高砀山酥梨外观品质,又能减轻果实内在品质下降的理想果袋及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增加果面的光滑度及蜡质光泽,减少锈果;效果较为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酥梨套袋结构,选用白色双层塑膜袋或外黄内白双层蜡质袋,在袋的内外层设有袋眼,外层袋眼要打在距袋口较远的一端,内层袋打在距袋口较近的一端,但应避开袋口折叠捆扎处,在不同位置上打袋眼的办法,以改变袋内环境,使袋内温湿度接近外界环境,从而减轻套袋对果实品质的不利影响。也使得套袋果实更加接近了自然环境条件,降低了袋内温度,减轻了高温对呼吸酶活性激活强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果实呼吸强度,从而减少了消耗,增加了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最终减轻了套袋对果实可溶性内含物质降低的影响,达到提高果实内在品质的目的。
在内层袋内设有一层仿布绒纸,袋内加仿布绒纸能增加果面的光滑度及蜡质光泽,其原因是加仿布绒纸后减轻了果袋与果面之间的摩擦,同时也能改变袋内微环境,有利于果实表皮细胞的发育,更有利于蜡质层的形成使果实更加光滑蜡质光泽更加明显。
一种酥梨套袋技术,在套袋之前用赤霉素GA3涂抹果实表面,再将制作好的白色双层塑膜袋或外黄内白双层蜡质袋安常规方法套在果实上,应尽可能使袋口向上,以避免雨水通过气眼流向果面。
用赤霉素GA3涂抹果实表面,促进了果实表皮细胞的发育,使表皮细胞致密,蜡质层变厚,能从很大程度上改观果实外观品质,提高果实综合品质。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争峰,未经陈争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700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