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的连续切粒结晶干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5688.2 | 申请日: | 201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0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周华堂;顾爱军;李盛兴;杨建川;丰存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B07B1/04 | 分类号: | B07B1/04;F26B25/00;B01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卓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9 | 代理人: | 申率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对苯二甲酸 丙二醇 连续 结晶 干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切粒结晶干燥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的连续切粒结晶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PTT)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工业开发成功的新型聚酯材料,适用于制作高级地毯和编织物纤维。但直接生产出的PTT切粒玻璃化温度较低,为45-65℃。在气温较高时PTT切粒容易变得粘稠、结块,不方便打包后的储存及运输。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的连续切粒结晶干燥装置,采用该装置生产的PTT的玻璃化温度得到提高,消除了气温较高时PTT切粒粘稠结块现象。
本发明所采用的主要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的连续切粒结晶干燥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切粒机、结晶塔和切片干燥机,所述切粒机设有用于输入PTT连续生产的熔体的入口,所述结晶塔内通入水,所述切粒机产生的切片在所述结晶塔内的水中结晶。
所述结晶塔的塔体优选主要由螺旋状管道构成。
所述螺旋状管道包括上下多层管段,所述螺旋状管道的入口位于其最下层管段的下部,所述螺旋状管道的出口位于其最上层管段的上部,在水平方向上所述入口和出口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侧。
所述螺旋型管道可以呈连续弯曲的螺旋状,也可以由若干直管和分别连接相邻直管的两端的若干弯管组成或者呈其他适宜的总体呈螺旋状的结构。
所述切粒机优选为水下切粒机,所述水下切粒机内有水,所述水下切粒机的切粒在水中进行,产生的切粒和水一起进入所述结晶塔,由此保持了结晶塔内的水,并保证了结晶在结晶塔内的水中进行或者主要在结晶塔内的水中进行。
所述水下切粒机优选为水下球磨切粒机。
在所述结晶塔内,水温优选控制在75-85℃之间,停留时间优选控制在1-5分钟之间,水与切片混合物的流速优选控制在1-3m/s之间。
所述切片干燥机后设有储存料斗,并设有用于将干燥后切片送入所述存储料斗的输送系统,由此将切片送入储存料斗,以便于后续的包装等工序使用。
通常,所述输送系统可以包括振动输送机,以适应于切片的输送要求。
所述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的连续切粒结晶干燥装置还可以设有用于检测所述结晶塔内的水温的水温传感器,通过对水温的控制,实现所需水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水下切粒,造粒均匀、圆滑、脱水方便,且环保;由于采用75-85℃或其他适宜温度下的水下结晶工艺,且采用了主要由螺旋状管道构成的结晶塔,能够充分保证PTT粒子在塔中有足够的停留时间进行结晶,因此结晶后的PTT粒子玻璃化温度得到提高,粒子性能得到改善,从而适应了PTT切粒的打包和后续生产作业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的连续切粒结晶干燥装置,主要用于对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PTT)连续生产装置输出的PTT熔体进行连续在线的切粒、结晶和干燥。
本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切粒机1、结晶塔2和切片干燥机4,所述切粒机为水下切粒机,所述结晶塔为其用于结晶的内腔和/或通道可通入水的结晶塔,所述切粒机的出口与所述结晶塔的进口之间采用可输送水的封闭方式连接,优选为封闭的直接连接或管道连接,所述水下切粒机为其物料输送通道和切粒区域可以通入和容纳水的切粒机,优选可以位于水下工作的切粒机。所述切粒机设有用于输入PTT连续生产的熔体的入口,该入口构成为本装置的物料总入口。
所述塔体主要采用螺旋状管道结构,其目的是保证PTT切粒在结晶塔中有足够的停留时间进行结晶,从而保证结晶后的PTT粒子的玻璃化温度较高,防止气温较高时PTT粒子产生粘稠结块现象,方便产品的储存运输及后续生产作业。合理设置螺旋状管道的倾斜角度和螺旋圈数等可以充分保证PTT切粒的结晶时间。所述螺旋状管道可以采取滚弯或压弯技术用一条管道一次加工成型,也可以采取多段直管通过适宜的弯管首尾顺次相接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56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