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高性能炭基吸附剂储存氢气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5560.6 | 申请日: | 201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3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周桂林;谢红梅;刘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商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0;C01B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周维锋 |
地址: | 400067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性能 吸附剂 储存 氢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附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高性能炭基氢气储存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氢资源丰富、可再生、环境友好及热值高等特点,使H2被看作是理想的用于替代化石燃料(如:石油、煤及天然气等)的能源资源。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地球上的物质66 %是由氢组成。H2具有非常高的燃烧值,可用作飞机、汽车等内燃机燃料,而燃烧后H2O是唯一产物,故氢气被视为理想的清洁燃料。氢气来源非常广泛,可通过电解水,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制取,也可由常规燃料醇、烃类制得,也可以由生物质制取 (如,细菌制氢、发酵制氢等)。氢能汽车在发达国家相继出现是氢能车载利用的实例,但仍不能在市场上流通,氢气的车载储存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即使在273 K、6.0 MPa下,其氢气的重量储存量仅0.59 %,远不能满足实际情况的正常使用,氢气的车载储存也是今后实际应用中必须突破的瓶颈。目前储氢方式主要有五种:1.) 高压储氢;2.) 液态储氢;3.) 金属化合物储氢;4.) 有机物储氢;5.) 吸附储氢;其中将炭材料用于H2吸附储存是较理想的一种H2储存方式。活性炭是一种具有复杂的多孔结构及大的比表面积的炭材料,在低温下表现出了良好的H2吸附特性,而受到了人们高度的重视,早在1967年就有关于活性炭用于H2吸附储存的报道。近些年,超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问世,进一步引起了人们研究H2在超高比表面积活性炭上的吸附性能的兴趣。超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孔径更小且分布更均匀,更适宜分子尺寸较小的H2吸附储存。目前将活性炭用于H2吸附储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上的研究,为了获得具有高的H2吸附性能的活性炭吸附剂,从活性炭吸附剂制备入手,探索活性炭吸附剂制备条件对氢气吸附储存性能的影响,开发具有高的氢气吸附性能的吸附剂,这为氢能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高性能炭基吸附剂储存氢气的方法,采用该方法不仅氢气吸附储存量大,而且方法简单,成本较低。
该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采用高性能炭基吸附剂储存氢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重量比KOH/碳为2.0~4.0的活化剂KOH和石油焦充分搅拌混合;
b,将混合好的原料置于活化炉中,于N2气氛中以升温速率为2~10 ℃ /min从室温升至800~900 ℃,并在终点温度下活化60~120 min;
c,待活化反应结束且温度降到室温时,取出样品经水洗至中性,再在120 ℃下烘烤8—12小时制得高性能炭基吸附剂;
d,将步骤c所制备的高性能炭基吸附剂5—11 g装入吸附管中,在120 ℃下减压脱气处理240 min;
e,d步骤处理结束后,自然冷却并通过温度调节器将温度调到0~30℃的吸附温度;
f,恒温120 min后,将纯度不小于99.999 %的氢气通入到吸附压力为0~9.0 MPa的吸附管中,恒温吸附平衡360 min即可。
进一步,步骤a中,KOH/石油焦重量比为3.0;步骤c中,终点活化温度为800 ℃,活化处理时间为90 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采用本方法储存氢气,通过吸附剂制备条件的调变,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制得具有高氢气吸附性能的吸附剂,与成品活性炭用于氢气吸附储存相比,本方法具有吸附剂的制备方法简单、价格低廉、氢气吸附性能可调,氢气吸附储存量大等优点。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采用高性能炭基吸附剂储存氢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重量比KOH/碳为2.0~4.0的活化剂KOH和石油焦充分搅拌混合;
b,将混合好的原料置于活化炉中,于N2气氛中以升温速率为2~10 ℃ /min从室温升至800~900 ℃,并在终点温度下活化60~120 min;
c,待活化反应结束且温度降到室温时,取出样品经水洗至中性,再在120 ℃下烘烤8—12小时制得高性能炭基吸附剂;
d,将步骤c所制备的高性能炭基吸附剂5—11 g装入吸附管中,在120 ℃下减压脱气处理240 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商大学,未经重庆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55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光器组件
- 下一篇:降低胆固醇水平的脂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