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拟人体呼吸功能的仿真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4740.2 | 申请日: | 201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4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荆西京;王健琪;李钊;吕昊;张杨;李岩峰;张华;薛惠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G09B23/28 | 分类号: | G09B23/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3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拟 人体 呼吸 功能 真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命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拟人体呼吸功能的仿真人装置。
背景技术
在“雷达式非接触生命探测设备”研究过程中,一个根本问题是:倒塌建筑物废墟内,被压埋人员不同状态下的生命信息研究。如果采用真人进行压埋试验研究,则会将压埋人员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无法保障压埋人员的生命安全,显然是不可行和行不通的。
通常做法是:真人站、坐、躺在建筑物隔墙后、或建筑物废墟内的安全空洞里进行试验研究。这种方法,人员没有受到建筑物的直接压迫和挤压,被探测人员虽然安全,但不能真实体现被压埋后的生命信息,其真实性大打折扣。因为压埋人员的埋压状态以及姿态,都会影响生命信息的获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拟人体呼吸功能的仿真人装置,旨在解决目前在“雷达式非接触生命探测设备”研究过程中,采用真人进行压埋试验研究,会将压埋人员的生命置于危险境地、无法保障压埋人员的生命安全,而若采用使真人站、坐、躺在建筑物隔墙后、或建筑物废墟内的安全空洞里进行试验研究得方法,又无法得到压埋人员真实的生命信息等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模拟人体呼吸功能的仿真人装置,该仿真人装置包括:控制模块、电动呼吸器、胸腔板、模拟肺、衬板、传输管;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电动呼吸器电连接,所述电动呼吸器安装在所述胸腔板上,所述模拟肺安装在所述衬板上,所述衬板固定在所述胸腔板上,所述电动呼吸器通过所述传输管与所述模拟肺相连通。
进一步,所述控制模块上设置有用于设定所述电动呼吸器工作参数的按键。
进一步,所述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电动呼吸器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装置工作状态的电源开关。
进一步,所述胸腔板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衬板的支架。
进一步,所述传输管包括:
用于为所述模拟肺吸气时提供气体通道的吸气传输管;以及
用于为所述模拟肺呼气时提供气体通道的呼气传输管。
本发明提供的模拟人体呼吸功能的仿真人装置,电动呼吸器通过传输管带动模拟肺的扩张和收缩,进而带动硅胶软体材料制成的仿真人胸部的起伏,可真实地模拟人体的呼吸状态,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雷达非接触生命探测仪探测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模拟人体呼吸功能的仿真人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模拟人体呼吸功能的仿真人装置的左视图。
图中:1、电动呼吸器;2、胸腔板;3、模拟肺;4、衬板;5、传输管;6、电源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1、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拟人体呼吸功能的仿真人装置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该装置包括:控制模块、电动呼吸器1、胸腔板2、模拟肺3、衬板4、传输管5;
控制模块与电动呼吸器1电连接,电动呼吸器1安装在胸腔板2上,模拟肺3安装在衬板4上,衬板4固定在胸腔板2上,电动呼吸器1通过传输管5与模拟肺3相连通。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优选方案,控制模块上设置有用于设定电动呼吸器1工作参数的按键。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优选方案,装置还包括与电动呼吸器1相连接,用于控制整套装置工作状态的电源开关6。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优选方案,胸腔板2设置有用于固定衬板4的支架。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优选方案,传输管5包括:
用于为模拟肺3吸气时提供气体通道的吸气传输管;以及
用于为模拟肺3呼气时提供气体通道的呼气传输管。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使用时,先将电动呼吸器1的参数通过控制模块的按键设定为需要的数值,然后打开电源开关6,电动呼吸器1内部安装的电动/气动泵开始运动,同时控制模块将信号发送给呼气/吸气控制阀,然后通过传输管5将气体输到模拟肺3中,控制模拟肺3的扩张和收缩。
仿真人胸部使用硅胶软体材料,模拟肺3的扩张和收缩带动胸部起伏。根据需要,通过调节电动呼吸器1的参数,可调节仿真人的呼吸率、呼气/吸气比以及呼吸强度等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474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终端的报警系统
- 下一篇:梯田型水生生物资源增殖礁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