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定生命探测雷达性能的信号标定仪机械振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4738.5 | 申请日: | 2011-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00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荆西京;王健琪;吕昊;张杨;李岩峰;李钊;张华;薛惠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40 | 分类号: | G01S7/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3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定 生命 探测 雷达 性能 信号 标定 机械振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雷达探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定生命探测雷达性能的信号标定仪机械振动装置。
背景技术
雷达式非接触生命探测技术以电磁波为探测媒介,采用雷达方式,通过非接触检测或探测呼吸、心跳所引起的人体体表微动,进而提取所需的生命体征参数。但是如何定量测定雷达生命探测仪的探测能力,对雷达生命探测系统的探测性能进行客观评估的这个研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并且现有技术无法为测定雷达生命探测仪探测能力的信号标定仪提供配套的机械振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定生命探测雷达性能的信号标定仪机械振动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无法为测定雷达生命探测仪探测能力的信号标定仪提供配套的机械振动装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定生命探测雷达性能的信号标定仪机械振动装置,该装置包括:振动体、电动锥形部件、传动杆、金属振动面、激光方位指示部件、位移传感器;
所述电动锥形部件固定在所述振动体上,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电动锥形部件上,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金属振动面上,所述激光方位指示部件安装在所述金属振动面上,所述位移传感器安装在所述传动杆上。
本发明提供的机械振动装置中的振动体接收驱动电路输出的信号,并通过振动体上的电动锥形部件将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使传动杆振动,从而带动前方金属振动面振动,金属振动面上设置的激光方位显示部件来瞄准定位雷达探测仪探测面的几何中心,利用传动杆上的位移传感器可以得到振动体振动的信号,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定生命探测雷达性能的信号标定仪机械振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振动体;2、电动锥形部件;3、传动杆;4、金属振动面;5、激光方位指示部件;6、位移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发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测定生命探测雷达性能的信号标定仪机械振动装置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
该装置包括:振动体1、电动锥形部件2、传动杆3、金属振动面4、激光方位指示部件5、位移传感器6;电动锥形部件2固定在振动体1上,传动杆3的一端固定在电动锥形部件2上,传动杆3的另一端固定在金属振动面4上,激光方位指示部件5安装在金属振动面4上,位移传感器6安装在传动杆3上。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机械振动装置还包括与振动体1相连接,用于输出放大信号的驱动电路。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金属振动面4的形状设计为矩形。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振动体1用于接收驱动电路放大的信号,电动锥形部件2用于将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传动杆3用于传输机械振动,金属振动面4用于模拟机械振动情况的,激光方位指示部件5用于瞄准定位雷达探测仪探测面的几何中心,用于将测到的直线机械位移量转换成电信号的位移传感器6。
驱动电路输出的放大信号传到振动体1,通过振动体1上的电动锥形部件2将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使传动杆3振动,从而带动前方金属振动面4振动,金属振动面4上有激光方位显示部件,来瞄准定位雷达探测仪探测面的几何中心,利用传动杆3上的位移传感器6可以得到振动体1振动的信号。
本发明提供的机械振动装置中的振动体1接收驱动电路输出的信号,并通过振动体1上的电动锥形部件2将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使传动杆3振动,从而带动前方金属振动面4振动,金属振动面4上设置的激光方位显示部件来瞄准定位雷达探测仪探测面的几何中心,利用传动杆3上的位移传感器6可以得到振动体1振动的信号,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47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列车防追尾遥测装置
- 下一篇:多拉曼散射效应融合的超远程光纤测温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