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源漏接触电阻MOSFETs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63766.5 | 申请日: | 2011-09-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831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 发明(设计)人: | 罗军;赵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8;H01L21/3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蓝智辉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5 | 代理人: | 陈红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漏接 触电 mosfets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有效降低了源漏接触电阻的MOSFETS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IC集成度不断增大需要器件尺寸持续按比例缩小,然而电器工作电压有时维持不变,使得实际MOS器件内电场强度不断增大。高电场带来一系列可靠性问题,使得器件性能退化。例如,MOSFET源漏区之间的寄生串联电阻会使得等效工作电压下降。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重掺杂源漏上带有金属硅化物的MOSFET,其中,在衬底100上形成由栅介质层210、栅电极220共同构成的栅堆叠结构200,以栅堆叠结构200为掩模进行第一次源漏离子注入形成轻掺杂源漏区(LDD)或源漏扩展区310,然后在栅堆叠结构200两侧形成有隔离侧墙400,以隔离侧墙400为掩模进行第二次源漏离子注入形成重掺杂源漏区320,然后通过自对准硅化物工艺在隔离侧墙400两侧的重掺杂源漏区320上形成金属硅化物的源漏接触500。值得注意的是,图1以及后续附图中,为了方便示意起见,仅显示了体硅衬底上的各种结构,但是本发明依然适用于SOI衬底。
为了简便明了起见,仅显示了MOSFET器件的左半边结构,其中源漏串联寄生电阻Rsd如图所示由四部分电阻串联构成,包括源漏扩展区310与栅堆叠200重叠部分的电阻Rov、源漏扩展区310的电阻Rext、源漏接触500下方重掺杂源漏区320的电阻Rdp、源漏接触500与重掺杂源漏区320之间的接触电阻Rc sd,也即Rsd=Rcsd+Rdp+Rext+Rov。随着技术节点持续推进,器件尺寸持续减小,这些电阻随着器件尺寸缩小均会增大,而其中接触电阻Rc sd尤为重要、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物理栅长小于53nm的器件中,接触电阻Rcsd占整个源漏串联寄生电阻Rsd的60%以上。
如下表1所示,依照2010年技术路线图,在未来十年时间内,全耗尽SOI(FDSOI)器件所能允许的最大接触电阻将达到10-9Ω*cm2的 量级,这给器件设计和制造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表1
而由金属与半导体(例如n型半导体)之间的导电机制可知,接触电阻是势垒高度和宽度的函数:当半导体掺杂浓度较低、肖特基势垒高度较大时,导电机制为热电子发射,金属与半导体构成肖特基接触;当半导体掺杂浓度适中、肖特基势垒高度中等时,导电机制为热电子-场发射的结合,金属与半导体之间的接触介于肖特基接触与欧姆接触之间;当半导体掺杂浓度较高、肖特基势垒高度较低时,导电机制为场发射,金属与半导体构成欧姆接触,此时电子能较容易越过势垒也即接触电阻较低。可见,为了降低接触电阻Rcsd,金属与半导体之间必须构成欧姆接触。
接触电阻Rcsd的大小由其电阻率ρc确定,而对于欧姆接触而言,ρc正比于和肖特基势垒高度、掺杂浓度以及有效载流子质量相关的函数,如下数学式(1)所示:
其中,ρc为接触电阻Rc sd的电阻率,ΦB为肖特基势垒高度,N为源漏掺杂浓度,m*为有效载流子质量。
由上述数学式(1)可见,降低ρc从而降低接触电阻Rcsd的方法大致包括以下三种:
1、增大源漏区掺杂浓度N,例如通过加大注入剂量、激光退火增大界面杂质分布、提升源漏增大源漏结深等等;
2、减小肖特基势垒高度ΦB,例如依照NMOS与PMOS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金属硅化物材质以分别降低NMOS中电子的ΦB和PMOS中空 穴的ΦB(也即双硅化物工艺);
3、通过带隙工程(或设计)降低有效载流子质量m*,例如在源漏区使用例如Si1-xGex的窄带隙材料。
然而,上述三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对于上述方法1而言,由于掺杂剂或杂质在硅中的固溶度极限限制,无法持续增大源漏区掺杂浓度N,也即N存在一个最大值。
对于上述方法2而言,由于硅化物材质不同,在制作MOS时需要按照N、PMOS类型不同制作不同的版图和沉积不同的金属材质,工艺复杂度大大提升,无法应用于实际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37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桥桥壳车削用新型顶尖
- 下一篇:封装结构及封装工艺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