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拾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62378.5 | 申请日: | 201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2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蛭间光弘;浅川千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1B7/1356 | 分类号: | G11B7/1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拾取 装置 | ||
1.一种光拾取装置,其包括光检测装置,
该光检测装置具有:
第1激光单元,其具有用于放射第1激光的第1发光源;
第2激光单元,其具有第2发光源和第3发光源,该第2发光源用于放射波长长于上述第1激光的波长的第2激光,该第3发光源用于放射波长长于上述第1激光及上述第2激光的波长的第3激光;
第1光检测器,其用于接收上述第1激光及上述第2激光;
第2光检测器,其用于接收上述第3激光,
该光拾取装置将从上述第1激光单元及上述第2激光单元的各发光源分别选择性地出射的第1激光、第2激光及第3激光经由分束器引导到共用光路上,且将上述激光引导到适合各激光的各种信息记录介质上,该光拾取装置的特征在于,
设于上述光检测装置的上述第1光检测器包括:
第1受光区域,其用于接收使激光发生衍射而产生的0级光;
第2受光区域,其与上述第1受光区域相邻,并且用于接收使上述激光发生衍射而产生的+1级光;
第3受光区域,其与第2受光区域相对并与上述第1受光区域相邻,并且用于接收使上述激光发生衍射而产生的-1级光,
在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的、接近上述第1受光区域侧的角部上设有不接收上述激光的受光禁止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拾取装置还包括:
第1衍射光栅,其用于将上述第1激光衍射成0级光、+1级光及-1级光,并且至少具有用于对通过该第1衍射光栅的激光赋予П弧度的相位变化的两区域;
第2衍射光栅,其用于将上述第2激光及上述第3激光衍射成0级光、+1级光及-1级光,并且至少具有用于对通过该第2衍射光栅的激光赋予П弧度的相位变化的两个区域,
上述第1激光、上述第2激光及上述第3激光的0级光、+1激光及-1级光照射在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同一轨道上,
为了分别从上述第1光检测器的第1受光区域、第2受光区域及第3受光区域产生循轨控制用的推挽信号,至少将这些第1受光区域、第2受光区域及第3受光区域二分割,
为了分别从上述第2光检测器的第1受光区域、第2受光区域及第3受光区域产生循轨控制用的推挽信号,至少将这些第1受光区域、第2受光区域及第3受光区域二分割,
使第1激光的光轴及第2激光的光轴重合,从而利用上述第1光检测器接收上述第1激光及第2激光,利用上述第2光检测器接收上述第3激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光拾取装置包括配置在上述光检测装置的跟前且用于向被上述光检测装置接收的激光赋予聚焦控制用的像散的光学元件,
上述第1光检测器及第2光检测器的各自的第1受光区域、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与利用上述光学元件使上述第1激光、上述第2激光及上述第3激光的0级光、+1级光及-1级光的排列旋转相应地相对于上述各受光区域的侧边倾斜排列,
在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的、从上述第1受光区域的中心线离开的一侧的角部上设有不接收上述激光的受光禁止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中,以各受光区域的分割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地配置上述受光禁止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受光区域、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用于接收在上述信息记录介质所包含的多个信息记录层中的任意一个信息记录层处反射的反射光,
在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的、照射有作为来自不聚焦上述0级光的上述信息记录层的反射光的杂散光的区域上,设有上述受光禁止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的四个角部上设有上述受光禁止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拾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遮掩上述第2受光区域及上述第3受光区域的一部分来设置上述受光禁止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237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