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61277.6 | 申请日: | 201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74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朱玉霞;罗一斌;邓景辉;欧阳颖;王振波;许明德;郑金玉;郭瑶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9/08 | 分类号: | B01J29/08;B01J29/80;C10G11/05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裂化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催化裂化催化剂,该催化裂化催化剂含有裂化活性组元、介孔硅铝材料、粘土和粘结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介孔硅铝材料由包括以下步骤的方法制得:将未经离子交换的介孔硅铝材料与水混合打浆、得到浆液,再将所得浆液与无机酸在室温至100℃下接触至少0.2小时,使得所述介孔硅铝材料中的氧化钠含量不高于0.2重量%,其中,所述未经离子交换的介孔硅铝材料、水和无机酸的重量比为1∶5-30∶0.03-0.3;所述裂化活性组元含有90-100重量%的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所述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选自第一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第二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和第三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所述第一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包括:在搅拌下,将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与四氯化硅接触,接触的温度为100-500℃,接触的时间为1-10小时,所述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与四氯化硅的重量比为1∶0.05-0.5;
所述第二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的硅铝比为5-30,初始晶胞常数为2.430-2.460nm,以所述第二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的总量为基准并以氧化物计的稀土含量为10-20重量%,平衡晶胞常数与初始晶胞常数的比值至少为0.985,其中,X射线衍射分析该分子筛在2θ为12.43±0.06°和11.87±0.06°的两个衍射峰强度比I1/I2大于1;
所述第三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包括:将超稳Y型分子筛和浓度为0.01-2N的酸溶液以液固比4-20的比例在20-100℃下充分混合,处理10-300分钟后洗涤、过滤,再加入稀土盐溶液进行稀土离子交换,交换后依次进行洗涤、过滤和干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其中,所述无机酸选自硫酸、盐酸和硝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其中,所述未经离子交换的介孔硅铝材料、水和无机酸的重量比为1∶6-20∶0.05-0.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其中,所述未经离子交换的介孔硅铝材料、水和无机酸的重量比为1∶8-15∶0.07-0.16。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其中,所述浆液与无机酸的接触温度为30-80℃,接触时间为0.2-2小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其中,所述介孔硅铝材料具有拟薄水铝石晶相结构,以氧化物重量计的无水化学表达式为:(0-0.2)Na2O·(40-90)Al2O3·(10-60)SiO2。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其中,所述未经离子交换的介孔硅铝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铝源与碱溶液在室温至85℃下中和成胶,成胶终点的pH为7-11;然后按照SiO2∶Al2O3=1∶(0.6-9)的重量比加入硅源,在室温至90℃下老化1-10小时,然后进行过滤。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其中,所述未经离子交换的介孔硅铝材料中以氧化钠计的钠含量为0.5-15重量%。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其中,所述裂化活性组元还含有MFI结构分子筛,所述MFI结构分子筛中以氧化物的摩尔比计的无水化学组成表达式为:(0.01-0.25)RE2O3·(0.005-0.02)Na2O·Al2O3·(0.2-1.0)P2O5·(35-120)SiO2,该分子筛对正己烷和环己烷的吸附重量比为4-5;以所述裂化活性组元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裂化活性组元含有90-99.9重量%的含稀土的Y型分子筛和0.1-10重量%的MFI结构分子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其中,以所述催化裂化催化剂的干基重量为基准,所述裂化活性组元以干基计的含量为10-70重量%,所述介孔硅铝材料以干基计的含量为1-20重量%,所述粘土以干基计的含量为10-70重量%,所述粘结剂以干基计的含量为10-60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6127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直径薄壁T250钢压力容器真空电子束焊接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安全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