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袋水机自封式进水阀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58629.2 | 申请日: | 2011-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7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 发明(设计)人: | 李万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万红 |
| 主分类号: | A47J31/46 | 分类号: | A47J31/4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33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袋水机 自封 进水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饮水机的领域,特别是一种袋水机自封式进水阀。
背景技术
袋装水饮机,是近年来推出的一种饮水机,这一种类的袋水机,所采用的饮用模式是:饮水一次性软包装、取水头刺入水包中实施取液。由于取水头插入水包的操作,势必会在包装袋上产生一个刺破口,所以对刺入口的密封要求非常高,否则,刺入取水头的水包就有可能发生饮水渗漏的现象,若有万分之一的渗漏现象,经营者每天将要接听100个 有关水包渗漏的投诉电话!所以,近年来推出的袋装水“叫好,不买座”的原因也就解释明白了。全封闭饮用模式的软包装水可杜绝桶装水“二次污染”的问题,然而全新的饮水模式也必然要接受全新的技术挑战和应用考验,开发一种可靠的软包装水饮用技术已成为软包装饮用水能否推广发展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目的,就是解决袋装水的上述“叫好,不买座”之现象,向社会公开一种利用传统饮水机将公知的桶装水,一次性、快速注入袋水机的折叠袋中,实现饮水全封闭饮用的模式,要实现这种全封闭饮用模式的核心技术是如何把桶装水,一次性、快速注入袋水机中全封闭的折叠袋内,袋水机自封式进水阀应用,可靠有效地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充分利用桶装水原有的运作平台及资源优势,使传统的桶装水企业和客户群体在消然无声的情景下,实现饮用水更新换代的进程。
桶装的饮用水将退据为只是运转、贮存、对袋水机供水角色,虽然如此,但桶装水的运营平台、生产资源仍然可得到充分的运转,甚至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免除了现行袋水机向水包取水的刺入操作,从根本上排除了因技术模式及操作失误所产生的漏水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袋水机自封式进水阀,包括,进水嘴(1)、锁紧槽(2)、上阀体(3)、进水道(4)、水包接口(5)、锁紧环(6)、阀球 (7)、阀球座(8)、排气阀(9)、下阀体(10)、中环(11)、连通孔(12)、溢水环(13) 、排气道(14)所组成。
所述的袋水机自封式进水阀的外观,呈上开口式的圆杯状,开口式的圆杯中,设有内、中、外的三层圆环,所述的内、中、外的三个圆环的高度有所差别,所述的内环最低,充当排气阀(9)的下阀体(10),所述的中环最高,中环的上端口上设有向内凸起的锁紧环(6),中环的中下部,设有圆孔,所述的外环充当袋水机自封式进水阀的溢水环(13),其高度低于中环。
所述的进水嘴(1)呈中空的圆锥柱状,位于饮水机配水斗下方,中空的圆锥柱状的进水嘴(1)的上方,设有与中环(11)上端口的锁紧环(6)相配合的锁紧槽(2),水包接口(5)位于锁紧槽(2)和锁紧环(6)二者的中间,当锁紧槽(2)和与锁紧环(6)锁合时,水包接口(5)被锁定于锁紧槽(2)中。
所述的排气阀(9)由上阀体(3)、下阀体(10)、阀球 (7)、阀球座(8)组成。
所述的下阀体(10)由袋水机中的自封式进水阀的内环充当,下阀体(10)的上端口即是排气阀(9)中的阀球座(8),阀球 (7)安装于其上。
所述的上阀体(3)与下阀体(10)螺合,形成排气阀(9)的整体,当水包因注入水流而产生压力时,阀球 (7)被顶起, 排气道(14)贯通,水包中的空气经 排气道(14)排出。
所述的进水道(4),由进水嘴(1)、中环(11)、溢水环(13)、连通孔(12)所构成。
由进水嘴(1)注入的饮水,经中环中下方所设的连通孔(12),流入中环与溢水环(13)的进水道(4)中后,从溢水环(13)的顶部泻出。
所述的溢水环(13)位于自封式进水阀最外部,注水程序完成后,溢水环(13)内仍然保持有与溢水环等高的水位,所述的与溢水环等高的水位自动对水包实现密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应用实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的标记名称是:进水嘴(1)、锁紧槽(2)、上阀体(3)、进水道(4)、水包接口(5)、锁紧环(6)、阀球 (7)、阀球座(8)、排气阀(9)、下阀体(10)、中环(11)、连通孔(12)、溢水环(13) 、排气道(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万红,未经李万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86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株用于脱除小桐子饼粕毒性的粪生链霉菌
- 下一篇:一种构建重组质粒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