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韧连轧管机芯棒用钢及其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57175.7 | 申请日: | 201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37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吴晓春;李丰;闵永安;许珞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26 | 分类号: | C22C38/26;C22C38/24;C21D1/2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韧 连轧管 机芯 棒用钢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高强韧连轧管机芯棒材料。目前市场上的用钢为H13和H11等高合金热作模具钢,而本发明涉及的钢种为一种中低合金钢。
技术背景
世界上第一套大口径MPM连轧管机于1978年在意大利达尔明钢管厂建成投产。MPM的出现将连轧管工艺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由于MPM在技术、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诸多优势,一经问世便在全世界得到迅速推广和应用。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石油产业对油井管需求旺盛的影响,促使了MPM技术的飞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引进多条MPM生产线,其主要耗材芯棒基本依赖进口,大直径芯棒技术含量高、制造难度大,目前只有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具有生产能力。我国目前的芯棒制造能力与国外差距很大,尤其是大直径芯棒,尺寸在Φ280mm规格以上的芯棒制造还是空白,全部依赖进口,进口芯棒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货周期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大口径连轧管机芯棒制造技术难点存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高质量大直径芯棒坯的制造技术和设备;二是缺乏芯棒热处理的组织控制、长杆件机械加工的精度控制以及表面镀硬铬的相关技术和装备。
首先,大直径芯棒坯的制造需要高质量的大型热作模具钢钢锭,由于尺寸效应,钢锭越大,其冶金质量、碳化物、偏析控制难度将大幅度提高。优质芯棒坯的制造,不仅需要真空精炼、电渣重熔等先进的冶金质量控制设备作为基本条件,还需要高温均质、多向锻造、组织超细化等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作保证。其次,根据国外经验,对于芯棒这类细长类的大型模具钢产品需要专业的带双操作机的大吨位快锻机进行生产,国内几乎没有这类专业设备。而且,只有系统地掌握从大型钢锭冶金质量与组织控制、锻后组织控制、芯棒坯组织控制,到芯棒的淬火热处理、回火热处理系列成套微观组织控制技术,才能充分发挥模具钢中合金元素的强韧化作用,制造出兼有优良高温强度又有优良高温高韧性的大直径芯棒,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针对芯棒用钢的成分优化、冶金质量控制、锻、轧工艺控制、应用性技术等研究工作,开发出新型连轧管机高高强韧芯棒用钢材料,以期替代进口的昂贵的芯棒。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1、成分设计:在H13的基础上降低了C含量,更好形成单相均质组织,能保证芯棒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冷热交替而引起的相变在芯棒表层引起的体积变化最小。合金含量比较低,使得钢的韧性大幅上升,同时加入微量的Nb,使得钢的强韧配比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2、合金成分:该新型高强韧连轧管机芯棒用钢的主要合金元素为(质量百分比):
C 0.20-0.35%
Si 0.6-1.0 %
Mn 0.9-1.5%
Cr 3.0-6.0 %
Mo 0.40-0.75%
V 0.30-0.70%
Nb ≤0.04%
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杂质元素中S:≤0.005%;P:≤0.01;O:≤30ppm。
高强韧连轧管机芯棒用钢的制备工艺,该制备工艺采用如下步骤进行:
A.熔炼:将合金按权利要求1的配方配料后放置于电炉中,在1500℃以上的温度进行熔炼,浇注φ200mm-φ800mm电极棒;
B.电渣重熔:电渣重熔的参数为:化渣电压50-65V,电流3000-5000A、电制度电压57-59V,电流11000-12000A、封顶电压57-59V,填充比为0.8;
C.电渣重熔后退火:于700℃退火8小时,随后随炉冷却;
D.锻造:钢锭加热至1150~1250℃,进行粗锻,终锻温度≤850℃,锻造比应不小于6;
E.锻后退火:于700℃退火8小时,随后随炉冷却;
F.热处理工艺:920-940℃淬火,600-630℃回火两小时。
该钢种含有较低含量的合金元素,使得钢的韧性较传统芯棒用钢得到大幅提升, 同时加入微量的Nb,使得钢的强韧配比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在推荐热处理工艺条件下,硬度为344-370HB,平均冲击值为70J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钢在推荐热处理条件下与成品H13实心芯棒的硬度,冲击韧性比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71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