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溶剂萃取耦合FTIR分析食用油中微量水分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56403.9 | 申请日: | 2011-09-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9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 发明(设计)人: | 孟祥河;潘秋月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21/35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冷红梅 |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溶剂萃取 耦合 ftir 分析 食用油 微量 水分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溶剂萃取耦合FTIR分析食用油中微量水分的方法。
(二)背景技术
水分是油脂的重要质量参数,不仅影响油脂的精炼操作而且与油脂的储藏稳定性密切相关。通常油脂中水分含量有限,一般含量0.05%~0.3%,但从加工方面讲,精炼油水分含量应低于0.1%,通常在0.05%左右。较高的水分含量容易引起油脂水解,而产生的脂肪酸易于氧化,进一步造成异味/蛤拜及烟点降低等问题.
关于食用油及相关产品的水分分析,AOCS有一系列标准方法,但各有利弊。如干燥法(Ca 2b-38,Ca 2c-25,Ca 2d-25)简单但不精确,共沸蒸馏法(Ca 2a-45)较准确,但灵敏度不足(不适合水分小于0.05%的样品分析)。目前Karl Fischer法(AOCS Ca 2e-84)依然是最权威的水分分析方法,该法适合广泛水分含量的样品(1~25000ppm)。其缺点是需要复杂的滴定仪和较高技巧的操作人员,并需使用存在环境问题的化学试剂。此外,尚有系列因素使得卡尔费修水分分析法错综复杂,广为关注的因素即为水分以外的成分消耗滴定试剂、产生水分,影响滴定终点和准确定量。为消除该卡尔费修法内在的弊端,研究人员大量的改进,使得对该方法几乎可以满足各类产品的分析。然而分析的精度却取决于众多变量及操作参数的选择。因此,尽管标准条件(设备、试剂等)该方法在实验室内的重现性很好,但由于采用的K F试剂包和所用的仪器差异,不同实验室间的结果差异显著,使得同一样品不同来源的检测结果难以比较。
作为传统湿化学法的替代,FTIR法高效、快速、准确,环境友好,目前已广泛用于食用油酸碱值,碘价,过氧化物的检测。Chen-Man等曾探讨了基于3600~3200cm-1OH伸缩振动吸收带的FTIR技术分析原棕榈油的水分,并尝试应用于棕榈油来源的皂的水分分析。但其研究中水分含量相对高,同时没有考虑基线吸收问题,更重要的是由于采用衰减全反射(ATR)技术,一方面检测精度低,另一方面产品暴露容易从空气中吸水,因此该法不适合微量水分含量分析(0~-500ppm)。Van de voort等采用FTIR透射光谱技术耦合水分与二甲氧丙烷定量反应生成丙酮,然后测量生成丙酮的υ(CO)吸收间接测定水分含量。该方法精确,适合成分单一的矿物基润滑油,但由于食用油的酯键与丙酮的羰基重叠因此不适用。近红外光谱法虽然研究较多,但要建立精确的模型需要大的样本容量,此外其也主要适于水分含量较高的样品,尚未见到微量水分的分析。
(三)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溶剂萃取结合FTIR光谱分析的食用油水分快速分析方法,并结合波谱的二阶导数处理减少基线吸收问题,实现了食用油中微量水分的精确分析。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溶剂萃取耦合FTIR分析食用油中微量水分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标准曲线制备:采用1055μmCaF2样品池,记录溶剂的原始波谱S_0,扫描次数32,分辨率0.5cm-1,波谱范围4000-400cm-1;分别取溶剂添加纯水得到浓度范围在20~2000ppm的梯度浓度溶剂水溶液标准品,于相同条件(采用1055μmCaF2样品池,扫描次数32,分辨率0.5cm-1,波谱范围4000-400cm-1)下记录不同浓度下标准品的波谱S_std,然后做波谱减法运算即S_std-S_0得到不同浓度下标准品的差谱值S_differ spectra,接着对差谱进行二阶求导(由红外仪器自带的软件自动完成),并放大-10000倍,得到差谱的二阶导数图谱S_2nd derivative,读取不同浓度下标准品的差谱或差谱的二阶导数图谱S_2nd derivative1590~1700cm-1间最大吸收峰的强度(在差谱或二阶导数图谱上直接读值,软件自动完成),以最大吸收峰强度为横坐标、标准品含水量(单位:ppm)为纵坐标,绘制得到标准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64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