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筋锚固件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56007.6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7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常卫华;葛召深;赵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研宇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5/18 | 分类号: | E04C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王桂霞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 锚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为一种钢筋锚固件。
背景技术
现场施工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将钢筋锚固在已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工况,钢筋的锚固是指将钢筋埋入混凝土中,通过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使钢筋牢固地固定在混凝土里。此类锚固通常在整体结构中较为重要,对钢筋锚固的效果有较严格的要求。传统的钢筋锚固方法是钢筋弯锚,以增大钢筋与混凝土的接触面积,例如,如图1所示,在框架层端节点,将横梁1中的梁筋2插入柱体3的部分弯折,通过梁筋弯折部分4与混凝土的锚固作用,使钢筋固定在柱体3中的混凝土里。而柱体3中的混凝土中还锚固有柱筋5,采用这种方法往往使该区域锚固钢筋的密度较大、钢筋间距太小,造成混凝土难以保证钢筋牢固地锚固,同时锚固区域的混凝土由于锚固钢筋的密度太大而不能得到有效振捣,降低了钢筋混凝土的强度,且采用这种此方法,钢筋弯折部分的长度一般须达钢筋直径的15倍,钢筋使用量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弯折钢筋锚固的方法由于锚固钢筋密度大造成钢筋的锚固强度低、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强度低且钢筋使用量大、成本高的缺点,提供一种提高锚固强度且降低钢筋使用量的钢筋锚固件。
本发明的钢筋锚固件,包括供第一钢筋穿入的第一套筒及供第二钢筋的一端穿入的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相交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套筒的内壁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二钢筋的一端连接的内螺纹。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一体成形。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相贯通。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成“T”形。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成“L”形。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成“Y”形。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第一套筒与所述第二套筒成“十”字形。
本发明所述的钢筋锚固件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钢筋锚固件通过第一套筒与第一钢筋连接,通过第二套筒的螺纹与第二钢筋连接,和现有技术中钢筋仅靠混凝土的粘结力锚固相比,发挥了钢筋的传导力功能,不仅使钢筋锚固强度更高、更可靠,还提高了钢筋混凝土整体的强度。另外,和钢筋弯锚相比,节约了钢筋的用量,降低了成本。
2、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一体成形,进一步提高了第一钢筋与第二钢筋连接的稳固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钢筋锚固的稳固性。
3、第一套筒的与第二套筒相贯通,使第二钢筋与第一钢筋的连接更紧密、更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钢筋弯锚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钢筋锚固件与第一钢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钢筋锚固件与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钢筋锚固件与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钢筋锚固件与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钢筋锚固件与第一钢筋和第二钢筋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横梁,2-梁筋,3-柱体,4-梁筋弯折部分,5-柱筋,6-第一钢筋,7-第二钢筋,8-钢筋锚固件,10-第一套筒,12-第二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钢筋锚固件与第一钢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钢筋锚固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的钢筋锚固件8,包括设的第一套筒10及第二套筒12,所述第一套筒10与所述第二套筒12之间可通过现有技术的多种固定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套筒12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本发明的钢筋锚固件8用来连接第一钢筋6和第二钢筋7,第一钢筋6与第二钢筋7相交,即二者既不平行亦不共线。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钢筋6为设在竖直的柱体中的纵向钢筋,第二钢筋7为自梁体内伸向柱体内的横向钢筋。第一钢筋6穿入第一套筒10,并在预定位置处与第一套筒10固定,第一钢筋6与第一套筒10之间可采用各种方式固定,如焊接,通过螺钉与螺孔连接等。第二钢筋7穿入第二套筒12,第二钢筋7伸入柱体内的一端成形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该螺纹可为直螺纹、锥螺纹或者其他形状的螺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研宇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研宇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60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