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附球菌DB3菌株及其制备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53331.2 | 申请日: | 201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9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丁若垚;刘国亮;董政娥;孔令丹;郁崇文;张兴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D01C1/02;C12R1/645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球菌 db3 菌株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黑附球菌菌株及其制备和应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黑附球菌DB3菌株及其制备和应用。
背景技术
麻是纺织原料之一,其品种主要有亚麻、苎麻、大麻、黄麻、红麻、罗布麻、剑麻、蕉麻、荨麻和苘麻等。麻纤维是从各种麻植物取得的纤维的统称,具有吸湿、透气、散热和抗菌等其他天然纤维无法比拟的优点。我国作为世界上麻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每年生产的麻纤维及其制品除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作为大宗商品出口美国、西欧及东南亚国家,年均创汇近百亿美元。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和消费者回归自然、追求绿色的消费观念推动下,麻类纤维绿色加工技术已经成为纺织领域的研究热点。
亚麻、大麻、黄麻和红麻纤维的主要组成为纤维素,此外还有较多的半纤维素、果胶和木质素等非纤维素物质包裹在麻纤维表面。这些胶质,特别是木质素等非纤维素物质胶结在纤维外面,使得原麻呈坚固的片条状。所以,原麻在纺纱过程中须通过一道脱胶过程去除木质素等胶质,以满足纺纱要求。目前,麻纺行业常用的煮练方法主要是化学方法,即利用强酸强碱对原麻或麻粗纱进行处理。化学处理工艺能耗大,设备损耗大、且排放的废水无法循环利用,污染问题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DB3菌株及其制备和应用,该菌株具有对亚麻、大麻、黄麻或红麻等韧皮纤维木质素降解的能力,其制备方法工艺简单,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的一种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DB3菌株,其18S rRNA基因序列,如下:
ACTTCGGTCTGCTACCTCTTACCCATGTCTTTTGAGTACCTTCGTTTCCTCGGCGGGTCCGCCCGCCGATTGGACAACATTCAAACCCTTTGCAGTTGCAATCAGCGTCTGAAAAAACATAATAGTTACAACTTTCAACAACGGATCTCTTGGTTCTGGCATCGATGAAGAACGCAGCGAAATGCGATAAGTAGTGTGAATTGCAGAATTCAGTGAATCATCGAATCTTTGAACGCACATTGCGCCCCTTGGTATTCCATGGGGCATGCCTGTTCGAGCGTCATTTGTACCTTCAAGCTCTGCTTGGTGTTGGGTGTTTGTCTCGCCTCTGCGTGTAGACTCGCCTTAAAACAATTGGCAGCCGGCGTATTGATTTCGGAGCGCAGTACATCTCGCGCTTTGCACTCATAACGACGACGTCCAAAAGTACATTTTTACACTCTTGACCTCGGATCAGGTAGGGA TACCCGCTGAACTTAAGCATATCA。
上述的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DB3菌株,特征如下:菌丝较粗而长,菌落较大,没有局限性,其菌落可扩展到整个培养皿,有的种则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径1-11厘米或更小;菌落质地一般比放线菌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平展,初点状生长,棉絮状,白色,后期粉红色、红色、黄褐色或灰褐色,有时在一个菌落上可以同时产生几种颜色;土豆马铃薯培养基上,25℃下,2周直径3.5-5.5cm;体视镜下清晰可见紧密着生在球形分生孢子座上的黑色分生孢子;菌丝体表生或埋生;菌丝无色或淡褐色,具隔膜,分枝或少数不分枝,光滑,宽1.5-2.5μm。分生孢子座垫状,有时培养中并不明显;分生孢子梗常短粗,直立或弯曲,0-2隔膜,光滑,无色或极淡褐色,3-5×1-2μm;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处生出,初无色或极淡黄色,无隔膜,后黄褐色、褐色或黑色,球形、亚球形、梨形或有时形状不规则,表面密被疣突,具有网状的隔膜,直径9-19μm,基部细胞淡褐色,光滑;老熟孢子表面常具明显的疤状瘤突,隔膜不易看清。
本发明的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DB3菌株的保藏号为CGMCC No.4687;保藏日为2011年3月17日,建议的分类命名为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根据18sR DNA测序(如图5、图6)Blast及聚类分析结果,该菌与黑附球菌相似性为99%,结合生理生化试验结果和镜检分析,命名此菌株为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DB3菌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33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