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53153.3 | 申请日: | 201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4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胡婕;黄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G9/042 | 分类号: | H01G9/042 |
代理公司: | 大连一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33 | 代理人: | 刘建年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二氧化锰 纳米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极材料。
背景技术
石墨烯由于其独特的电学性质,使得其与半导体材料的复合成为一个热点研究课题。石墨烯是完全离散的单层碳材料,其整个表面可形成双电层,但是在形成宏观聚集体过程中,石墨烯片层之间互相杂乱叠加,会使得形成有效双电层的面积减少。因此,通过将半导体纳米材料与石墨烯复合,使其作为石墨烯的隔离物,将大大减小石墨烯片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石墨烯作为半导体纳米粒子的支撑材料,能够起到电子传递通道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半导体材料的电学性能。目前,制备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氧化石墨烯还原法:将纳米粒子附着在氧化石墨烯片上,采用化学还原剂或是利用光的催化作用将氧化石墨烯还原成石墨烯,从而得到石墨烯基纳米复合材料。该方法成本低、产率高,但还原氧化石墨烯时石墨烯本征结构的恢复不理想,影响复合材料的导电性。(2)电沉积方法:将石墨烯涂敷在导电集流体上作为电极,采用脉冲电流将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沉积在石墨烯表面。该法的优点是工艺参数易于控制,缺点是高介电绝缘性金属氧化物很难在未表面改性的石墨烯上沉积,只能在石墨烯边缘和缺陷处沉积。(3)微波法:利用微波能量集中的特点,使纳米粒子迅速沉积在石墨烯表面。采用微波法的特点是时间短,工艺简单,但反应速度过快,操作过程不易控制,复合材料容易团聚长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在石墨烯上沉积、反应速度易控制、晶粒尺寸较小、分布较均匀且导电性能好的石墨烯/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石墨烯/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平均厚度为1nm,片层宽度约为3μm,二氧化锰在石墨烯片的两面均能成核生长,且为多孔网状结构的复合材料。
上述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一、石墨烯材料的制备
1、石墨烯氧化物的制备:
以石墨纸为阳极,碳棒为阴极,浓硫酸(浓度98%)为电解液,在恒电流0.2A下将石墨纸进行氧化剥离。剥离20~30h后,用蒸馏水将电解液稀释10倍,待溶液冷却到室温后采用12000转/min的高速离心机分离并过滤。用蒸馏水充分洗涤过滤后的粉体至中性,在10~100Pa真空下50~60oC烘干,即得到石墨烯氧化物粉体。
2、石墨烯材料的制备:
将石墨烯氧化物粉体按1:1的重量比加入到蒸馏水中,用氨水调节其pH为9~10。在功率为150W下超声1~3h,以获得稳定的氧化石墨烯悬浮液。在悬浮液中滴加水合肼,其加入量按每毫克石墨烯氧化物粉体加入0.01~0.02毫升。用75~85oC恒温水浴加热6~12h,将反应物洗涤至中性,在10~100Pa真空下50~60oC烘干,即得到薄层石墨烯材料。
二、石墨烯/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按高锰酸钾:薄层石墨烯=0.1~1.0:0.12~0.225(重量比),将的高锰酸钾加入到石墨烯悬浮液中,该石墨烯悬浮液是用蒸馏水按0.8~1.5mg/mL的浓度将上述薄层石墨烯材料稀释而成(反应过程中石墨烯是过量的),超声分散30min后,将混合液装入烧瓶。采用回流冷凝方法在温度为95oC~105oC下加热4h~20h,将悬浊液在4000转/min下离心分离,并将沉淀物用蒸馏水洗涤,直至滤液中检测不到K离子的存在。最后将沉淀物在10~100Pa真空下50~60oC烘干,即得到二氧化锰含量为16~82%的石墨烯/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本发明获得的石墨烯/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呈多孔网络状,且晶粒尺寸较小,分布较均匀, 二氧化锰的含量为16~82%。
2、表面的多孔网状结构使得质子的扩散系数更大,更容易进入活性物质内部,从而使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导电性能优良,适合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使用。
3、工艺简单,反应速度易于操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获得的石墨烯/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的表面扫描电镜图;
图2是本发明获得的石墨烯/二氧化锰纳米复合材料的透射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31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