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厘米级纯相BiFeO3单晶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52660.5 | 申请日: | 201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31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陆俊;吴以成;傅佩珍;冯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30B9/12 | 分类号: | C30B9/12;C30B29/24;C30B30/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长兴 |
地址: | 10008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厘米 级纯相 bifeo sub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工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使用助熔剂方法生长形状规则、最大尺寸达厘米级的纯相室温多铁性化合物BiFeO3的单晶生长方法。
背景技术
铁酸铋(化学式BiFeO3、简称BFO),属极少数在室温即同时具备磁性及铁电性的单相多铁性材料之一,铁电转变居里温度及反铁磁转变温度分别为825℃与367℃。近些年的研究表明BFO有可能在将来被广泛应用于高密低损存储、传感器、光伏、光催化等高新技术领域,因此BFO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固体化学与材料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
由于BFO属于非同成分熔化化合物、形核难以控制而且易层状生长,长期以来BFO的块状单晶制备一直未见明显突破,生长出厘米级的BFO块状单晶并非易事。瑞士日内瓦大学的Munoz博士在其1986年的博士论文中公布使用白金坩埚制备出最长1.5厘米的树叶状BFO晶体,不过晶体形状非常不规则,因而难以对晶体进行切割、定向并制造成器件予以应用。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者近期公布一个直径6厘米的白金坩埚中最大尺度约4厘米声称是BFO晶体的照片(参见《Physics Today》杂志,vol.63,38-43,2010),不过未见其制备方法的公布介绍,而且除此照片外未见其他任何显示其为纯相BFO的证据。因此形状规则的厘米级纯相BFO单晶的制备技术目前是制约BFO走向大规模应用的瓶颈之一。另外,迄今公布的厘米级BFO单晶的制备技术中白金坩埚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而BFO晶体生长中的关键元素Bi在单晶制备的高温条件下对贵重金属白金坩埚腐蚀严重,造成BFO晶体生长的成本异常高昂。因此改进BFO单晶的制备工艺,以较低成本获得形状规则尺寸超过厘米级的纯相BFO单晶是将BFO推向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步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厘米级纯相BiFeO3单晶的制备方法,以解决形状规则大尺寸纯相BFO单晶制备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厘米级纯相BiFeO3单晶的制备方法,使用高温溶液震荡选晶法控制其形核及生长过程,经过多轮升降温,促使尺寸较小的晶核熔化而保留尺寸较大的晶核以最终获得BiFeO3单晶;其制备步骤为:
a)将Fe2O3与Bi2O3两种原料按照Fe2O3占总量摩尔比为16-18%的配方称量混匀后放入晶体生长炉中;
b)晶体生长炉的升温速率为20-40℃/h,将温度升至825℃以上(较佳地是825-850℃),并保温;
c)以0.1-0.5℃/h的速率降温,至熔体表面出现晶核时以0.1-0.5℃/h的速率升温,至晶核减少至一个时再以0.1-0.5℃/h的速率降温,至晶核数目增多时再以0.1-0.5℃/h的速率升温,当晶核数目再次减少至一个时再以0.01-0.1℃/h的速率降温维持BFO单晶的稳定生长,直至其生长停止;
d)晶体生长完全且完全凝固后以8-10℃/h的速率将晶体生长炉冷却至室温;
e)取出晶体清洗后即得到纯相BiFeO3单晶。
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两种原料研磨混匀后置于白银或黄金坩埚放入晶体生长炉中。
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两种原料使用玛瑙研钵研磨混匀。
本发明的主要特点:
一)使用震荡选晶法控制BFO单晶生长过程,使BFO晶核数目大大减少,为大尺寸BFO单晶的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使用白银或黄金作为坩埚材料,减少高温下熔体与坩埚之间的反应。
三)本发明利用在白银或黄金坩埚中采用震荡选晶方法,获得形状规则厚度均匀的厘米级纯相BFO单晶,而且其制备成本相对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利用震荡选晶法温度控制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实例1获得BFO单晶的照片。
图3是本发明实施实例1获得BFO单晶研粉的X射线衍射谱图与标准BFO谱图的对照结果。
图4是本发明实施实例1获得BFO单晶块体的摇摆X射线衍射结果,其中a)为普通X射线衍射谱图,b)与c)分别为赝立方(001)与(002)衍射峰的摇摆扫描曲线。
图5是本发明实施实例2获得BFO单晶的照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26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制备BiFeO<sub>3</sub>薄膜的方法
- 在SrTiO<sub>3</sub>衬底上调控多铁铁酸铋外延薄膜带隙的方法
- 一种梯度铁电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
- BiFeO<sub>3</sub>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BiFeO<sub>3</sub>钠离子电池阳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一种制备纯相BiFeO<sub>3</sub>陶瓷的湿化学方法
- 一种Tb、Mn 和Cu 三元共掺杂的低漏电流BiFeO<sub>3</sub> 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B位Mn和Ni共掺杂高剩余极化强度的BiFeO<sub>3</sub> 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Tb和Mn共掺杂高剩余极化强度的BiFeO<sub>3</sub> 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一种BiFeO<base:Sub>3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