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叠体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51963.5 | 申请日: | 201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09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治之;西山忠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27/08 | 分类号: | B32B27/08;B32B27/32;B32B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曦;金世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层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丙烯树脂层和聚乙烯树脂层之间配有粘合层而形成的层叠体。
背景技术
聚丙烯树脂由于耐热性、刚性等优异,所以被用于包装用膜。需要低温热封性的包装用膜,一般使用将乙烯和/或α-烯烃进行无规共聚而形成的丙烯无规共聚物,特别是提出了将丙烯和1-丁烯作为必需成分的丙烯-1-丁烯共聚物或丙烯-乙烯-1-丁烯共聚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进而,以进一步改良低温热封性为目的,提出了在上述丙烯无规共聚物中配合1-丁烯-乙烯共聚物、丙烯-1-丁烯共聚物而成的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其中,1-丁烯-乙烯共聚物中的1-丁烯成分含量为50质量%以上,丙烯-1-丁烯共聚物中的1-丁烯成分含量为35~65质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和3)。
但是,上述丙烯无规共聚物、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并不能在耐热性、刚性和低温热封性之间取得满意的平衡。
此外,为了提高低温热封性,正在研究将由聚乙烯所形成的层层叠于由聚丙烯树脂所形成的膜。例如,提出了如下多层膜:在由聚丙烯树脂形成的层两侧具有由密度为900kg/m3的直链低密度聚乙烯形成的层的多层膜,所述聚丙烯树脂中的乙烯成分和丁烯成分的含量是15质量%;设在由聚丙烯树脂形成的层和聚乙烯树脂形成的层之间的多层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和5)。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7313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1-10864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12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9504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9-480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上述多层膜的聚丙烯树脂层和聚乙烯树脂层之间的粘合性并不能令人满意。
基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层叠体,其具有含有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的粘合层,该粘合层对聚丙烯树脂层和聚乙烯树脂层二者具有高粘合强度。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层叠体,具有:含有聚丙烯树脂(A)的层、含有聚乙烯树脂(B)的层、以及配置在含有聚丙烯树脂(A)的层和含有聚乙烯树脂(B)的层之间的粘合层,该粘合层是含有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的层,所述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由80~20质量%的下述丙烯系无规共聚物(C)与80~20质量%的下述乙烯系共聚物(D)组成(树脂组合物中丙烯无规共聚物(C)的含量和乙烯系共聚物(D)的含量之和为100质量%)。
丙烯系无规共聚物(C):是将丙烯和碳原子数为4~20的α-烯烃聚合而得到的共聚物,丙烯系无规共聚物(C)中的丙烯成分含量是80~70质量%、碳原子数为4~20的α-烯烃成分含量是20~30质量%(丙烯系无规共聚物(C)中的丙烯成分含量与碳原子数为4~20的α-烯烃成分含量之和为100质量%)。
乙烯系共聚物(D):是将乙烯和碳原子数为4~20的α-烯烃聚合而得到的共聚物,密度是870~910kg/m3。
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由聚丙烯树脂和聚乙烯树脂牢固地粘合而成的由聚烯烃树脂组合物组成的层叠体,可以很好地用于例如,食品或者日用品等的包装用的膜、片、将这些赋形、成型而成的容器、中空成型容器、太阳能电池用背板基材等工业用的膜、片等。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用于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A),可以举出例如丙烯均聚物、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丙烯-α-烯烃无规共聚物、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丙烯-环状烯烃共聚物、这些的马来酸酐等的酸改性物,在这些聚合物中混合了乙烯系、苯乙烯系、丙烯酸系、尿烷系等各种弹性体的组合物。优选丙烯均聚物、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丙烯-乙烯嵌段共聚物、和/或这些与各种弹性体的组合物。
用于本发明的聚丙烯树脂(A)的熔点优选为130℃~170℃、更优选为135℃~165℃。聚丙烯树脂的熔点按照下述(i)的方法进行测定。
(i)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PerkinElmer公司制DSC),将约10mg的样品在氮气氛围下以220℃熔融后,急速冷却至150℃。接着,在150℃下保持1分钟后,以5℃/分钟的降温速度降温至50℃。然后在50℃下保持1分钟后,以5℃/分钟进行升温,将得到的熔解吸热曲线的最大峰的温度作为熔点(T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住友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519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