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水解的可流动性聚酯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48607.8 | 申请日: | 2005-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8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D·舍尔策;B·布鲁赫曼;A·艾佩尔;J-F·斯顿伯;C·魏斯;M·里斯;M·弗克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斯夫欧洲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7/00 | 分类号: | C08L67/00;C08L69/00;C08K5/1515;C08K7/14;D01F6/9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彭立兵;林柏楠 |
地址: | 德国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水 流动性 聚酯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5年12月31日、申请号为200580046546.X、国际申请号为PCT/EP2005/014165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塑性模塑组合物,其包含:
A)10-98.9重量%的至少一种热塑性聚酯,
B)0.01-50重量%的以下组分:
B1)至少一种高度支化或超支化的聚碳酸酯,或
B2)至少一种高度支化或超支化的AxBy型聚酯,其中x为至少1.1,y为至少2.1,
或它们的混合物,
C)0.1-10重量%的至少一种环氧化的天然油或脂肪酸酯,或它们的混合物,和
D)0-60重量%的其它添加剂,
其中组分A)-D)的重量百分比总和为100%。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本发明模塑组合物用于生产纤维、箔或模制品的用途以及所形成的任何类型模制品。
通常将低分子量添加剂加入热塑性塑料中以改善其流动性。但是,这些添加剂的作用受到严格限制,因为,例如,当这些添加剂的添加量增加时力学性能的下降变得不可接受。
具有完美对称结构的树枝状聚合物,称为树枝状聚合物,可由一个中心分子开始,在各种情况下通过两个或多个二-或多官能单体以受控方式逐步键结到每个先前键结的单体上制备。这里,每个键结步骤都使单体端基数目呈指数增长(因此,键的数量也呈指数增长),这样产生具有树枝结构的聚合物,在理想状态下呈球形,其中的支链准确地包含相同数量的单体单元。这种完美的结构提供了有利的聚合物性能,而且发现例如令人惊奇的低粘度以及高活性,原因在于大量的官能团位于球的表面。但是该制备方法复杂,事实上每个键结步骤期间都必须引入保护基,然后再除去,而且需要提纯处理,结果是树脂状聚合物通常仅能以实验室规模制备。
但是,高度支化或超支化的聚合物可利用工业方法制备。它们还具有线性聚合物链和排列在完美树脂状结构旁边的不同的聚合物支链,但是与完美树脂状聚合物相比,这样并不显著损害聚合物性能。超支化聚合物可通过两种称为AB2和Ax+By的途径合成。这里的Ax和By是不同单体,下标x和y分别代表A和B中存在的官能团数量,即A和B的官能度。在AB2路径中,具有活性基团A和具有两个活性基团B的三官能单体反应以生成高度支化或超支化聚合物。在Ax和By合成中,以A2+B3合成为例,双官能单体A2与三官能单体B3反应。这样首先形成由A和B组成的1∶1加合物,其平均具有一个官能团A和两个官能团B,该加合物同样可反应生成高度支化或超支化聚合物。
WO-97/45474披露了一种热塑性组合物,其包含AB2分子形式的树枝状聚酯。其中,多元醇作为核心分子与作为AB2分子的二羟甲基丙酸反应以生成树枝状聚酯。这样仅在链的端部包含OH官能团。这些混合物的缺点是树枝状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制备方法比较复杂,和尤其树枝状聚合物在聚酯基体中的溶解度较差。
依照DE-A101 32 928的讲述,通过化合和固相后缩合引入这种类型的支化剂改善了力学性能(分子量提高)。所描述方法方案的缺点是制备时间长和先前已经提及的不利性能。
DE 102004 005652.8和DE 102004 005657.9已经推荐了用于改进聚酯流动的新型添加剂。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热塑性聚酯模塑组合物,其在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特别是,添加剂(或添加剂组合)既不渗出也没有形成模具沉积物的趋势。
本发明模塑组合物包含10-98.9重量%、优选30-97重量%和尤其30-95重量%的至少一种热塑性聚酯作为组分(A)。
通常使用基于芳族二羧酸和基于脂族或芳族二羟基化合物的聚酯A)。
优选的第一类聚酯是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特别是醇结构部分具有2-10个碳原子的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夫欧洲公司,未经巴斯夫欧洲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86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