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鱼类框架形态参数快速测量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48410.4 | 申请日: | 201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3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凯;施炜钢;段金荣;张敏莹;徐东坡;周彦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B11/00 | 分类号: | G01B1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408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类 框架 形态 参数 快速 测量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手持式气象传感器校准器,属于气象仪器校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框架形态度量学通过选取一定数量的同源特征点,将鱼体划分为不同区域,从不同方向去度量鱼体外部形态,结合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可以精确反应形态特征差异,这一方法在鱼类学研究上已被广泛采用。由于特征点数量较多,因此常规测量方法耗时耗力,以选取吻端、枕部、背鳍起点、背鳍终点、尾鳍背部起点、尾鳍腹部起点、臀鳍起点、腹鳍起点以及胸鳍起点等9个特征点为例,即需要测量18项框架形态参数(图1),加上全长、体长、头长、眼径、体高、尾柄长及尾柄高等常规形态参数,需要测量的指标则达到了25项。这些指标的手工测量加上数据录入工作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使得测量工作效率低下,且持续重复劳动容易增大人为误差。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即为克服常规方法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测量鱼类框架形态参数的方法。
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鱼类框架形态参数快速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好放置样本所需的白色底板,在底板上设置标尺,标尺长度大于1cm;
(2)将需要进行框架形态参数测量的鱼类样本逐尾放置于底板上,保持鱼体水平,口部闭合,尾鳍自然伸展,使鱼体与标尺平行,且标尺靠近头部一侧;
(3)将枕部、背鳍终点、臀鳍起点、腹鳍起点和胸鳍起点进行标识;
(4)使用相机镜头垂直向下对准鱼体拍摄得到样本图像;
(5)将拍摄的样本图像分别导入到图形分析软件中,导入样本图像后,依次测量各项框架形态参数以及图像中标尺上1cm长度,每尾样本图像测量结束后将测量数据批量导出至EXCEL文件中;
(6)上述样本图像中标尺上1cm长度测量值为a,则以a作为该尾样本各项框架形态参数测量值的校准系数,即各参数的实际值为测量值/a。
有益效果:
本发明改变了以往一直沿用的手工测量方法,在对测量样本进行简单处理的基础上,借助图像采集和图形分析技术,极大地缩短了测量环节占用的时间,使得现场批量处理实验样本成为可能,从而规避了以往大量运输及保存样本存在的不便;同时,图形分析软件所具备的数据测量及批量导出功能省略了常规测量所需的数据录入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且规避了可能会产生的人为误差;此外,通过对每尾样本单独设置标尺以对测量数据进行校正以及对不易辨认的特征点进行标识,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操作便捷,测量迅速,结果准确,克服了现有方法存在的测量效率低下、无法现场大批量处理样本以及测量结果人为误差较大等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鱼类框架形态特征点示意图。
A-吻端;B-枕部;C-背鳍起点;D-背鳍终点;E-尾鳍背部起点;F-尾鳍腹部起点;G-臀鳍起点;H-腹鳍起点;I-胸鳍起点。
具体实施方案:
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方案的实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鱼类框架形态参数快速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准备好放置样本所需的白色底板,在底板上设置标尺,标尺长度大于1cm;
(2)将需要进行框架形态参数测量的鱼类样本逐尾放置于底板上,保持鱼体水平,口部闭合,尾鳍自然伸展,使鱼体与标尺平行,且标尺靠近头部一侧;
(3)将枕部、背鳍终点、臀鳍起点、腹鳍起点和胸鳍起点等在电脑上不易识别的特征点使用头部涂黑的小号大头针标识,以便于利用图形分析软件对框架形态参数进行测量;
(4)使用数码相机拍照,拍照时镜头垂直向下对准鱼体,缓慢对焦后拍摄;
(5)将拍摄的样本图像分别导入到图形分析软件中,以ipp 6.0 软件为例,导入图像后,点击测量工具,依次测量各项框架形态参数以及图像中标尺上1cm长度,每尾样本测量结束后将测量数据批量导出至EXCEL文件中;
(6)假设上述样本图像中标尺上1cm长度测量值为a,则以a作为该尾样本各项框架形态参数测量值的校准系数,即各参数的实际值为测量值/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84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搅拌桨多参数测定优化实验装置
- 下一篇:电解液加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