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纳米管/聚烯烃导电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47170.6 | 申请日: | 2011-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23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 发明(设计)人: | 权慧;张师军;乔金樑;刘涛;刘建叶;高达利;王海波;初立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06;C08L23/08;C08K7/00;C08K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赵宇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烯烃 导电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进一步地说,是涉及一种碳纳米管/聚烯烃导电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纳米管(CNTs)于1991年被日本NEC公司的Iijima[Iijima S.Helical microtubles of graphitic carbon.Nature.1991,354:56-58]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新型的碳结构,可看作是由单层或多层石墨烯片卷曲而成的无缝中空管结构,两端由富勒烯半球形端帽封口。CNTs具有优异的机械力学性能、良好的导电性能和导热性能,还能呈现出优良的场致发射特性、储氢、吸波等特性,因此在物理、化学、材料等各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1994年Ajayan[Ajayan PM.,Stephan O,Colliex C and Trauth D.Aligned carbon nanotube arrays formed by cutting a polymer resin-nanotube composite.1994,265:1212-1214]将CNTs作为无机填料与聚合物复合,从此开启了CNTs/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新时代。CNTs具有非常大的长径比,作为理想的一维增强、导电和导热填料,它不仅能够赋予复合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还可使其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导热性,以及光学、吸波等特殊功能。聚烯烃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高聚物材料,近年来,CNTs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也成为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已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果。CNTs/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共混、溶液共混和熔融共混等。研究发现,当CNTs与聚烯烃分子链有化学键作用或在聚烯烃基体中发生取向时(熔融纺丝或拉伸),可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CNTs可提高聚烯烃的导电性,使其由绝缘材料转变为半导体材料,单壁碳纳米管(SWNTs)比多壁碳纳米管(MWNTs)能更有效的提高复合材料的电性能,所得复合材料的逾渗值可在1wt%以下,而不同方法制备的MWNTs填充聚烯烃复合材料的逾渗值在1~5wt%之间;CNTs对聚烯烃的热稳定性、热导率等也有一定影响。
目前,涉及CNTs/聚烯烃导电复合材料的相关专利中,制备方法主要有原位聚合法(专利CN1640923A)、溶液共混法(CN101717540A、CN101570609)、熔融共混法(专利CN1834143A、CN1670070A)等。原位聚合和溶液共混的方法CNTs在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好,添加量较少时就可使材料的电性能得到较大改善,但操作过程复杂,且溶液共混法不能实现大量连续的生产;而熔融共混法操作相对简单,可实现大批量连续生产,但CNTs在基体中易发生团聚,实现有效分散困难,因此CNTs的添加量相对较多,提高了成本;很多制备方法中,CNTs需要进行表面改性或是与其他导电填料配合使用,更使其制备过程复杂化。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纳米管/聚烯烃导电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选用两种不同的聚烯烃共混物作为基体,碳纳米管选择性分布于其中一相,在其中相互搭接形成网络,可有效降低碳纳米管的添加量,制备过程简单,较少的添加量就能较大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可实现大量连续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碳纳米管/聚烯烃导电复合材料。
包括熔融共混的以下组分:
聚烯烃树脂①和聚烯烃树脂② 100重量份
碳纳米管 0.5~4重量份,优选1~3重量份;
所述聚烯烃树脂①为聚丙烯(PP),聚烯烃树脂②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中的一种,聚烯烃树脂①和聚烯烃树脂②的重量比为(90~50)∶(10~50);优选为(70~50)∶(30~50);
所述碳纳米管是未经任何表面处理的单壁碳纳米管或多壁碳纳米管,其长径比不限;
可以在配方中加入本领域常用的抗氧剂,如:位阻酚类、磷酸酯类、亚磷酸酯类的一种或几种,可优选四[甲基-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季戊四醇酯和三(2,4-二叔丁基)亚磷酸苯酯的组合,二者的重量比为(2∶1)~(1∶2),抗氧剂的用量为常规用量,可优选0.3~0.6重量份。
也可以加入分散剂,可选用本领域内通常的分散剂,如白油、硬脂酸、聚乙烯蜡等,优选白油,其用量为常规用量,可优选0.1~5重量份,更优选0.2~2重量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71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