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型加压碳化塔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42906.0 | 申请日: | 2011-08-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44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 发明(设计)人: | 赵祥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祥海 |
| 主分类号: | C01D7/18 | 分类号: | C01D7/18 |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刘喜莲 |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大型 加压 碳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换气制碱的加压碳化反应设备,特别是一种大型加压碳化塔。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纯碱生产的方法大致有三种,分别为氨碱法、联碱法及天然碱法,其中联碱法生产纯碱的关键设备为碳化塔,而变换气制碱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合成变换工段的变换气从加压碳化塔底部进入,与从碳化塔顶部的中和氨母液接触反应,通过此过程充分地进行物质的能量、动量及质量的传递,经反应后生产的碳酸氢钠高温溶液,此高温溶液自碳化塔上部反应段缓慢下移,同时与下部换热列管内部的冷却水进行充分换热降低温度,在此过程中析出部分碳酸氢钠结晶,碳化的制碱塔尾气进入清洗塔进一步吸收二氧化碳,保证尾气合格后送合成工段使用。碳化底部悬浮液通过取出管道送至滤过工段进行真空分离,得到半成品碳酸氢钠送煅烧工段煅烧,最终得到产品纯碱,同时母液循环利用。
现有技术中的加压碳化塔结构及相关内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目前设备大型化、结晶质量等诸多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塔设备生产能力较低,不能满足设备大型化的要求,操作难度较大,目前单塔日产能为80t/d,每年的产能只有26.4kt/a。
2、制碱塔作业周期较短,目前只有48小时。
3、加压碳化塔的反应较差,中温一般在60℃,不能进一步提高。
4、碳化塔取出碳酸氢钠结晶颗粒较细,沉降时间在90S左右。
5、取出固液比只有25%,取出CNH3不高,只有85tt左右,转化率只有65%。
6、单塔处理合成变换气量较少,最高只有6000m3/h,合成尾气CO2含量在0.2%,有时还会跑高至0.25%,影响合成精炼气体净化效果。
针对以上存在的多项不足,尤其是单塔的产能较低这一问题,已经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产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更为合理、有效提高产能的大型加压碳化塔。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大型加压碳化塔,包括上段塔体、下部水箱以及连接上段塔体与下部水箱的中段锥状塔体,在上段塔体内分别设有若干台笠帽,下部水箱设有若干个塔节,每个塔节上方均设有一台笠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笠帽由底板、顶盖和若干块筋板组成;筋板呈中心对称固定在底板上,顶盖固定在筋板上;在底板的中部设有通孔,设有通孔处的底板边沿为锯齿状边沿;
上段塔体内所设的笠帽为24台,其中,自上而下的第1至第21台笠帽的底板的开孔率为9.8%;第22-24台笠帽的底板的开孔率为12.8%;
在中段锥状塔体内也设有1台笠帽,该笠帽的底板的开孔率为13.3%;且在中段锥状塔体还设有中部进气口;
下部水箱内所设的塔节为8节,所设笠帽为8台,自上而下的8台笠帽的开孔率分别为15.9%、15.5%、15.1%、14.7%、14.3%0、13.9%、13.6%、13.2%;且在第二和第七节塔节上分别设有2个进气口。
以上所述的大型加压碳化塔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
1、所述的底板为倒锥状,所述的顶盖为锥状。
2、上段塔体的公称直径为2700mm;所述碳化塔的高度为26.4m。本发明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合适地增加了碳化塔的高度,高度(H)由原来H=24.6m提高到最优选的H=26.4m,将碳化塔的液体的持有量由原来的80m3 提高到130m3左右,碳化液的停留时间由原来的2.5小时提高到4.2小时,延长了碳酸氢钠结晶成长的时间,使碳化的结晶得到较大的改善。
3、中段锥状塔体上所设的中部进气口的公称直径为150mm。
4、上段塔体内自上而下的第1至第21台笠帽的顶盖的直径为2340mm,底板的外径为2580mm,第22-24台笠帽的顶盖直径为2340mm,底板的外径为2580mm;
中段锥状塔体内所设的笠帽的顶盖的直径为2180mm,底板的外径为2380mm;
下部水箱内所设的8台笠帽的顶盖的直径为1940mm,底板的外径为208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祥海,未经赵祥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290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逆流式移动床生物深度脱氮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过氧化氢的净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