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轴电缆连接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42362.8 | 申请日: | 2011-08-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6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 发明(设计)人: | J.W.哈尔;D.J.哈迪;J.M.梅耶;S.P.麦卡锡;H.C.莫尔;M.F.劳布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9/05 | 分类号: | H01R9/05;H01R13/02;H01R13/46;H01R13/62;H01R13/64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王冉 |
| 地址: | 美国宾夕***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同轴电缆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在此的主题总体上涉及电连接器组件,更具体地,涉及用于同轴电缆的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过去,连接器已经被提出用于互连同轴电缆。一般地,同轴电缆具有形成有由电缆绝缘材料围绕的(一个或多个导电缆线)的中心导体的圆形几何形状。绝缘材料由用作接地的(一个或多个导电缆线)的电缆编绳围绕,并且电缆编绳由电缆护套围绕。在大多数同轴电缆应用中,优选匹配在位于同轴电缆的相对两端的源和目标电气部件之间的阻抗。因此,当同轴电缆的各部分通过连接器组件互连时,优选通过互连保持阻抗匹配。
现今,同轴电缆被广泛使用。最近,在汽车应用中对射频(RF)同轴电缆的需求已经出现。对汽车工业中的RF同轴电缆的需求部分地是因为汽车内的增强的通信内容,例如AM/FM收音机、移动电话、GPS、卫星收音机、蓝牙TM兼容性系统等。同轴电缆的广泛的应用性需要连接的同轴电缆保持在互连处的阻抗。
传统的同轴连接器组件包括配合在一起的插头和插座组件。该组件包括塑料壳体、金属外屏蔽件、绝缘体和金属中心接触组件。组件接收并保持同轴电缆末端,每一外屏蔽件围绕绝缘壳体。到同轴电缆的编绳的电端接通过定位编绳在内和外套圈之间而完成。套圈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中心接触组件接合同轴电缆的中心导体。当插头和插座组件配合时,壳体被接合,外屏蔽件互连,绝缘体接合,并且中心接触组件互连。一些同轴电缆连接器进一步包围在塑料壳体中以保证连接并防止意外的松脱。
问题在于,随着传输速率增大,由于同轴连接器组件的电缆、中心接触组件和插头和插座组件的尺寸、取向和安置会出现阻抗匹配问题。此外,传统的同轴连接器金属外屏蔽件可以是压铸件或者旋转机加工的,生产需要过多的时间和成本。
发明内容
解决方案通过在此描述的同轴电缆连接器提供,该同轴电缆连接器能够以成本有效且可靠的方式通过互连控制电气特性。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子组件。子组件包括电缆接收器,该电缆接收器包括配置来接收电缆的接收器部分,和与接收器部分一体形成并从接收器部分轴向延伸的外接触器。外接触器配置为电耦接到电缆的外导体。绝缘体定位在电缆接收器的外接触器内。中心接触组件定位在绝缘体内并配置为电耦接到电缆的内导体。电缆保持器配置为耦接到电缆接收器的接收器部分。电缆保持器具有配置来保持电缆的至少一个电缆保持接触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形成的同轴电缆插孔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是如图1所示的电缆插孔连接器的分解视图;
图3是如图2所示的电缆接收器的透视图;
图4是如图2所示的电缆保持器的透视图;
图5是如图4所示的电缆保持器的端视图;
图6是通过耦接如图2所示的电缆保持器到如图2所示的电缆接收器形成的插孔子组件的顶部透视图;
图7是如图6所示的插孔子组件的底部透视图;
图8是具有插入在其中的如图2所示的锁定件的如图2所示的壳体的端视图;
图9是定位在壳体之内的插孔子组件的横截面视图;
图10是具有保持锁闩的壳体的透视剖视图;
图11是如图10所示的壳体的端视图;
图12是根据一实施例形成的同轴电缆插接连接器的透视图;以及
图13是如图12所示的插接连接器的分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当结合附图进行阅读时,前面的发明内容以及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将得到更好的理解。如在这里使用的,以单数引用并且以字母“a”或“an”继续的元件或者步骤应当被理解为并不排除为多个所述元件或者步骤,除非这样明确陈述这样的排除。而且,参照“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在理解为排除也结合所引述的特征的其它实施例的存在。而且,除非明确进行相反的说明,“包括”或者“具有”具有特定属性的元件或多个元件的实施例可以包括并不具有所述属性的其它的这样的元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公司,未经泰科电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4236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