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低xDSL用户板能耗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39942.1 | 申请日: | 201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7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陈亮;李晓栋;潘丰斌;杨雪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3/30 | 分类号: | H04M3/30;H03F1/02;H04L12/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29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低 xdsl 用户 能耗 方法 装置 系统 | ||
1.一种降低xDSL用户板能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放号用户端口提供给用户的最大下行业务带宽、用户端口线路连接参数中的下行信噪比余量SNRM以及该用户端口所绑定线路模板中的传输模式信息,对放号用户端口所绑定模板的线路和信道参数进行配置;
判断下行SNRM是否大于预定值如果是则减少当前该端口所绑定模板中的下行最大标称总计传输功率值以减少多出的SNRM,否则配置该端口所绑定模板的下行最大标称总计传输功率为当前端口线路连接参数中的下行发送功率;
根据所述下行最大标称总计传输功率和传输模式计算出各放号用户端口在当前绑定模板配置下所对应线路驱动器需要的最小不失真供电电压,并进行各最小不失真供电电压值对比,找出最大值;
控制线路驱动器供电电源模块输出电压为所述的最大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放号用户端口所绑定模板的线路和信道参数进行配置的具体方法为:
配置最大下行SNRM为该预定最大下行SNRM,配置最大下行数据率为该用户端口需要提供给用户的最大下行业务带宽,传输模式由运营商根据当前应用场景和端口最大支持数据率来自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出的SNRM通过线路连接参数中下行SNRM减去预定最大下行SNRM获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线路驱动器供电电源模块输出电压为所述的最大值的步骤之后,还进一步包括:
通过信息收集和控制模块实时查询xDSL用户板上是否有新放号用户端口,如果有,则根据该端口采用的传输模式和当前线路驱动器供电电源模块输出的供电电压,计算出该端口在当前情况下的最大下行不失真传输功率,然后结合该新放号端口提供给用户的最大下行业务带宽,预定的最大下行SNRM,得到该端口所绑定模板的线路和信道参数,并进行第一次初始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次初始化之后,还包括:
当该端口按照上述模板进入Showtime状态后,判断端口线路连接参数中下行净数据率是否能够满足该端口所需支持的最大业务带宽,并且下行SNRM是否大于预定的最大下行SNRM,如果是则减少多余部分的SNRM,否则根据该端口绑定模板的线路和信道参数中配置的传输模式,以及该传输模式所对应的最大下行线路发送功率计算出该端口线路驱动器所需最小不失真供电电压,并使其线路驱动器供电电源模块输出该电压值,然后修改端口绑定模板中下行最大标称总计传输功率为该传输模式所对应的最大线路发送功率,并进行第二次初始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初始化完成之后进一步包括:
收集当前该端口线路连接参数中下行SNRM和发送功率,判断下行SNRM是否大于预定的最大下行SNRM,如果是则减少该端口所绑定模板的线路和信道参数中下行最大标称总计传输功率配置值,使其减少多出部分的SNRM,否则根据端口线路连接参数中下行线路发送功率,修改该端口所绑定模板的线路和信道参数中下行最大标称总计传输功率;
根据当前用户板上放号用户端口的下行最大标称总计传输功率和传输模式,计算用户端口在当前绑定模板配置下各LD需要的最小不失真供电电压,然后进行电压对比,找出最大值,并控制LD供电电源模块输出电压值为该最大值。
7.一种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SLAM,包括:
电源模块,用于给xDSL用户板上的线路驱动器进行供电;
套片,用于数字信号处理以及数/模转换等;
多个线路驱动器,用于对套片提供过来的模拟信号进行功率放大;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息收集和控制单元,用于收集xDSL用户板上端口放号情况、放号端口所需提供的最大业务带宽和传输模式以及该端口在Showtime状态时的线路连接参数,并根据这些信息对放号用户端口线路发送功率进行优化,同时控制线路驱动器供电电源模块的输出电压,使其输出电压为满足该用户板上所有线路驱动器在进行功率传输时所需要的最小不失真供电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994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