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烟除味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油烟除味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39339.3 | 申请日: | 2011-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9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 发明(设计)人: | 王琥;肖松林;欧阳宝林;李三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琥;肖松林;欧阳宝林;李三红 |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B01D53/18;B01D53/32;B01D53/73;F24C15/2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42208 | 代理人: | 冯卫平 |
| 地址: | 43001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烟 方法 使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烟净化领域,涉及一种油烟除味方法及使用该方法的油烟除味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烹饪过程中会伴随产生大量的油烟,油烟包括油雾颗粒、粉尘颗粒和许多刺鼻的异味,油雾和粉尘污染环境的清洁,刺鼻的异味影响人们的呼吸装置健康及心情。当前,餐饮业对厨房油烟的净化处理普遍局限于对油烟及粉尘的处理,但对于烹饪过程油烟中所携带的刺鼻异味,即烟雾中大量弥漫的香料等味道,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处理措施。
我司经过对异味组成的分析,得出异味微粒可分为亲油性异味微粒和亲水性异味微粒的结论,即油烟除味的难点也就是如何同时清除亲油性异味微粒和亲水性异味微粒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烟除味方法,能同时清除亲油性异味微粒和亲水性异味微粒。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油烟除味方法的油烟除味装置,能同时清除亲油性异味微粒和亲水性异味微粒。
实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烟除味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油烟通过电场进行电离;
步骤2、将通过步骤1得到的混合气体用氧化剂氧化;
步骤3、将通过步骤2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水雾幕墙;
步骤4、将通过步骤3得到的混合气体进行脱水处理。
而且,步骤1中油烟通过电场的风速是8~15m/s,电场电压为16~20KV。
而且,步骤2中使用的氧化剂是浓度为5‰~8‰的臭氧,且臭氧量是50~80g/h。
而且,步骤4中使用的脱水处理装置是脱水被动扇。
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使用上述油烟除味方法的油烟除味装置,包括引导油烟的烟道,其中,烟道内沿油烟流动方向依次设置高压电离装置、氧化装置、雾化喷淋装置和脱水装置。
而且,高压电离装置是电极栅结构,氧化装置是臭氧发生器,脱水装置是脱水被动扇。
而且,臭氧发生器的出气口与空气泵出气口通过三通管伸入烟道内。
而且,雾化喷淋装置由伸入烟道的喷嘴及烟道外部的油水分离器组成,喷嘴通过管道与油水分离器的潜水泵连通,脱水装置的底部设有回水阀,该回水阀通过回水管与油水分离器连通,油水分离器上部设有上排污口,底部设有下排污口,上排污口的水平位置设有补水阀。
而且,被动扇同轴设有前后两个,脱水装置的尾端设有V形网板。
而且,V形网板的夹角是60°。
本发明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生产、使用成本低,不仅能消除油烟对空气的污染,还能去除油烟携带的异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且其油烟净化除味效果极佳,除味率可达到80~95%。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烟道,2、电离装置,2.1、高压电源,3.1、臭氧发生器,3.2空气泵,3.3、三通管,4、油水分离器,4.1、喷嘴,4.2、潜水泵,4.3、回水阀,4.4、回水管,4.5、上排污口,4.6、下排污口,4.7、补水阀,5、被动扇,6、V形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方案是,一种油烟除味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油烟通过电场进行电离;
步骤2、将通过步骤1得到的混合气体用氧化剂氧化;
步骤3、将通过步骤2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水雾幕墙;
步骤4、将通过步骤3得到的混合气体进行脱水处理。
其中,步骤1中油烟通过电场的风速是8~15m/s,电场电压为16~20KV。
步骤2中使用的氧化剂是浓度为5‰~8‰的臭氧,且臭氧量是50~80g/h。
步骤3中的水雾幕墙还可以使用除味水溶剂幕墙。
步骤4中使用的脱水处理装置是脱水被动扇。
实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的另一技术方案是,如图1所示,一种使用上述油烟除味方法的油烟除味装置,包括引导油烟的烟道1,其中,烟道1内沿油烟流动方向依次设置高压电离装置、氧化装置、雾化喷淋装置和脱水装置。
高压电离装置2是电极栅结构,氧化装置是臭氧发生器3.1,脱水装置是脱水被动扇5。
臭氧发生器3.1的出气口与空气泵3.2出气口通过三通管3.3伸入烟道1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琥;肖松林;欧阳宝林;李三红,未经王琥;肖松林;欧阳宝林;李三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93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