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器件或密封装置内的大电流滑动接触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38973.5 | 申请日: | 2011-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4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史海如;周红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J23/34 | 分类号: | H01J23/34 |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涂洁 |
| 地址: | 432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器件 密封 装置 电流 滑动 接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电子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真空器件或密封装置内的大电流滑动接触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真空器件或真空密封装置内的大电流发热装置两根引线与电源的连接一般均采用硬接(即无任何缓冲),这种硬接的方式由于无法很好的适用应力变化,极易导致器件的失效或损坏,影响使用寿命,如真空速调管中的灯丝,其阴极公共端固定在底盘(或芯柱)上,灯丝通过底盘上的绝缘瓷件引出,设计时均采用刚性结构连接,灯丝在通电工作时会受热变形,产生的应力会传至引线,由于为刚性连接,在无缓冲的条件下,产生的应力极易造成电路的开路或短路,导致速调管早期失效。虽然设计人员在灯丝引出线上采用了一些缓冲应力的措施(如利用支撑结构进行的范性形变,这种形式严格说来并不是弹性形变,或引线不能随热应力变化自由滑动,因此其所能释放的应力较小),但是由于灯丝受热产生的应力较大,上述方式仍然不能使应力得到充分释放,且对装配要求高,从而严重影响速调管使用的可靠性和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充分释放热应力、提高真空器件或密封装置内的大电流发热装置使用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的大电流滑动接触装置。
技术方案包括大电流发热装置,其两端通过引线与电源的两端连接,所述大电流发热装置的一端经缓冲折弯组件、作为引线的滑动接触装置与电源的一端连接。
所述滑动接触装置为杆孔式滑动接触装置,包括一端与缓冲折弯组件连接的滑动接触杆,以及作为引线且与电源的一端连接的滑动接触座,所述滑动接触杆插入滑动接触座的内孔中与之滑动接触。
所述内孔中装有可使滑动接触杆的端部与内孔壁始终保持接触状态的限位件。
所述大电流发热装置的另一端也经缓冲折弯组件、引线与电源的另一端连接。
所述与大电流发热装置一端连接的缓冲折弯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横向缓冲折弯组件及纵向缓冲折弯组件,所述纵向缓冲折弯组件与滑动接触装置连接。
所述与大电流发热装置另一端连接的缓冲折弯组件为横向缓冲折弯组件。
所述缓冲折弯组件厚度为0.2~0.4mm,宽度为5~10mm。
在非真空状态中,通过大电流时,接触点处会因为接触电阻的存在而产生热量,接触点处温度就会升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接触点处的材料就会逐渐氧化,材料氧化后接触电阻就会逐渐增大,接触点处的温度就会再升高,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一直到超过接触元件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功率而损坏。这就是绝大多数在非真空状态中插接式电接触产品失效的原因。例如日常生活中用的电水壶、电饭煲、空气开关等。对于大电流发热装置连接滑动接触装置解决应力问题时,必然会使接触电阻增大,接触点处温度升高。长期使用时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此装置失效。发明人对真空器件及或密封装置的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基于多次实验发现:在真空状态下,采用支撑结构释放应力,不仅装配复杂、技术难度高、且应力释放不充分。而采用滑动接触装置连接大电流发热装置和电源时,在真空状态下,滑动接触点的接触电阻意外的没有估计的大,反而处于较小的范围内。一般在接触电阻上所消耗的功率,控制在大电流发热装置总功率的2%以内,这样就不需要对支撑结构作出应力方面的要求,从而大大简化了安装的复杂度,应力也能得到充分释放。
所述滑动接触装置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如点接触、线接触、面接触等各种形式的滑动接触结构,为了保证滑动接触的可靠性,发明人特别采用了一种杆孔式滑动接触装置,滑动接触杆插入滑动接触座的内孔中,通过点接触可靠性高且接触电阻小,再通过限位件的进一步限位,保证了无论在何种状态下,滑动接触杆既能接受各个方向传递来的应力,在滑动接触座的内孔中伸缩活动,又能一直保持与内孔壁良好的电接触状态。滑动接触杆和内孔的尺寸间隙适当,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优选在0.8~1mm,间隙过大会使滑动接触杆在滑动接触孔形元件中的活动范围过大,易造成回路的断开;间隙过小则会使滑动接触杆在内孔中活动受限,使滑动接触装置失去效果。
根据滑动接触杆上的温度和该温度下的膨胀系数可确定滑动接触杆进入滑动接触座的内孔的深度,其最大深度应保证在最大膨胀系数下滑动接触杆仍不会接触到内孔的最底端,最小长度应保证在工作时不会从内孔中滑出即可。
并且由于应力可能向横向和纵向等不同方向释放,发明人针对该释放过程和方向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设置的一个或多个缓冲折弯组件将把不同方向的应力传递和释放给滑动接触装置。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湖北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89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静电容型压力传感器
- 下一篇:一种腺苷钴胺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