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污水处理分流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37796.9 | 申请日: | 2011-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97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杨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欣 |
主分类号: | E03F5/14 | 分类号: | E03F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谢殿武 |
地址: | 400054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污水处理 分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生活污水进行水体和污物分离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污水处理基本上采用以污水处理厂为核心的“大、集中”污水处理体系,处理后达标后向江河排放。但由于集中式污水处理体系设施建设投入巨大,不仅给相关企业造成沉重的建设投入压力,其大规模的市政污水干路引流管网建设也形成了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大、集中的污水处理体系由于污水的过量集中,在引流干网巨大的建设投入的同时,也使污水处理出水水质达标度的提高变得极其困难。
要对污水进行处理,首先需要将污水中的固体、类固体、悬浮物等污物与水体进行分离。现有技术中的分离设备或者结构复杂、造价高昂,或者运行成本高、分离效率低,因此,需要有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运行成本低、分离效率高的分离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运行成本低、分离效率高的污水处理分流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污水处理分流井,用于分离污水中的水和污物,包括由分流井壁围绕成的分流井腔体,分流井腔体壁上设置有污水干路引入管接口和污水干路排放管接口,腔体壁上部在腔盖下设置的源污水引入管接口和溢水口。
进一步,污水处理分流井设置有至少2级,所述污水干路引入管接口和污水干路排放管接口设置于分流井腔体壁底部,上一级污水处理分流井的污水干路排放管接口与下一级污水处理分流井的污水干路引入管接口通过污水干路引流管连通。
进一步,所述污水干路引入管接口、源污水引入管接口的面积之和大于所述污水干路排放管接口的两倍,所述溢水口的口径不小于井腔入水口的污水干路引入管接口、源污水引入管接口的面积之和。
进一步,当多级污水处理分流井分布在坡地时分流井腔体深度小于35cm,分流井底部的污水干路排放管接口紧靠在溢水口下方。
进一步,当污水处理分流井多级分布在平地时,沿水流方向,各级分流井腔体依次加深。
进一步,所述污水处理分流井腔体一侧还设置有过滤井腔和蓄水井腔,分流井腔体与蓄水井腔之间通过过滤井腔连通。
进一步,分流井腔体与过滤井腔之间的井壁为空心砖砌成,过滤井腔与蓄水井腔之间的隔断壁上部采用充气混凝土砖砌成、底部采用小孔空心砖砌成,过滤井腔上部填充碳渣,下部填充过滤砂,蓄水井腔底部填充砾石。
进一步,污水干路排放管接口位置低于污水干路引入管接口,分流井腔体的底板由污水干路引入管接口向污水干路排放管接口倾斜。
进一步,所述污水处理分流井设置有至少2级,污水处理分流井之间由污水干路引流管连接,所述污水干路引流管为虹吸管,污水干路引入管接口位于井腔壁下部,污水干路排放管接口位于井腔壁上部,污水干路排放管接口所接的污水干路引流管入口设置于分流井腔体下部并朝向下方,下一级分流井的污水干路引入管接口位置低于污水排放管入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分流井为保证源污水在井腔中及时进行水、污分流,井腔的污水容量应尽可能小,故而建筑材料用量很少,造价低廉;
2)由于分流井在污水引流管路中替代了传统的污水检查井作为污水汇入和水、污分流节点,由溢水口分流的水体污染度小、单井溢入水处理湿地的水体流量小,从而使小区绿化地能够有效的转化为高效率的水处理湿地,使湿地处理后的水体能够生态还原的平衡条件下极为容易达到一A级的高标准出水水质。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污水处理分流井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B-B剖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深腔分流井污水进、出干管、溢水口与井腔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深腔分流井源污水汇入管、污水进干管与井腔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蓄水式分流井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沉淀虹吸式分流井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欣,未经杨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77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