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水的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36604.2 | 申请日: | 2011-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51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高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461 | 分类号: | C02F1/461;C02F1/48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环境中的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处理一直是水处理技术中的难点,也是困扰世界各国环境界的重要难题。
近年来,采用微电解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而采用微电解铁碳内电解法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铸铁中的铁碳组分构成微小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以充入的废水为电解质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原电池,利用电极反应生成的产物与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发生反应,使这些污染物的结构、形态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但是,采用现有的铁碳内电解技术处理废水,尤其是在处理酸性废水的过程中,填料中的铁很容易生锈,从而使铁碳内电解床产生板结,而导致处理能力下降。
CN201694914U公开了一种铁碳微电解废水处理装置,该装置包括筒体、筒体上部的进水管和下部的出水管、铁碳填料、过滤层,过滤层处于筒体的内底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的上方设有多层塑料隔板,所述塑料隔板的外周与所述筒体的内壁相接触,所述塑料隔板上密布有若干个填料孔,相邻的所述塑料隔板间设有玻璃丝布,所述铁碳填料置于所述填料孔内。
该装置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铁碳电解床易板结的问题,但是,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在填料孔内的铁碳填料仍然存在易板结的问题,而影响废水的处理效果和处理的稳定性。此外,该装置结构复杂,填料的更换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采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处理废水容易导致铁碳填料板结而影响废水的处理效果和处理稳定性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铁碳填料板结、能够有效并稳定的对废水进行处理,并可以有效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水的处理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在磁场的作用下,将铁碳粉颗粒悬浮于废水中,使废水进行铁碳微电解反应,所述反应的条件使处理后的废水的B/C为>0.3。
本发明提供的废水处理方法利用微电解铁碳内电解原理,并通过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使铁碳粉颗粒悬浮在废水中,以将废水进行铁碳微电解反应,一方面,所述方法能够很好地避免铁碳微电解处理废水过程中铁碳填料的板结问题,另一方面,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所述铁碳内电解的效果能够显著提高,也即,对废水的处理效果更好,更稳定,并能够有效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此外,本发明所述的方法更加简单易行,不但填料的装卸、更换更方便、快捷,且还避免了出水过程中铁碳粉末的流失。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按照本发明,所述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该方法包括在磁场的作用下,将铁碳粉颗粒悬浮于废水中,使废水进行铁碳微电解反应,所述反应的条件使处理后的废水的B/C为>0.3。
按照本发明,在磁场的作用下,将铁碳粉颗粒静止悬浮于废水中,使废水进行铁碳微电解反应的过程中,所述磁场的大小能够保证使铁碳粉颗粒静止悬浮于废水中,使其与废水充分接触,而铁碳微电解的条件只要能够保证能够利用铁碳微电解反应原理使处理后废水的B/C为>0.3。
按照本发明,将铁碳粉颗粒悬浮于废水中,使废水进行铁碳微电解反应的条件只要能够保证达到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即,提高废水的B/C的值)即可。
按照本发明,所述磁场的磁场强度的可选择范围较宽,只要能够使铁碳粉颗粒悬浮于废水中即可,优选情况下,所述磁场强度可以为10-2000奥斯特,更优选情况下,所述磁场强度为100-1000奥斯特。在本发明中,所述磁场可以为各种磁场,如电磁场和/或磁性材料产生的磁场等。所述磁场的产生方式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常规方法产生磁场。例如,可以在与反应器的外壁设置赫姆赫兹线圈,使其与反应器同轴,并在线圈中通入一定的电流,以提供均匀、稳定的外加磁场。其中,线圈的缠绕圈数、线圈间的间距以及通入线圈中的电流的大小可以适当调整,只要保证能够使产生的磁场强度足以满足使铁碳粉颗粒悬浮于废水中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66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