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置多频天线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34568.6 | 申请日: | 2011-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8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 发明(设计)人: | 魏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魏钢 |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48;H01Q5/01 |
| 代理公司: | 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 | 杨林洁;黄晓明 |
| 地址: | 上海市虹口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置于无线通讯设备的多频天线。
背景技术
天线用来发射或接收无线电波以传递或交换无线电信号,其对无线通讯设备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通讯设备的呈现小型化趋势,由于内置天线具有不易损坏、对人体辐射小以及美观等优点,目前普遍被天线设计者采用。
在现有技术中,如美国发明专利公开第US 2004/0066334A1号公开了一种内置的平面倒F天线(Planar Inverted-F Antenna,简称PIFA),该平面倒F天线包括一连接组件、一平面辐射组件以及一平面接地组件,连接组件的形状似于“ㄣ”,其上一端点耦接于一馈入线,用以将信号馈入至平面辐射组件。所述平面辐射组件具有两段长短不同的辐射臂,分别用来高频和低频。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均熟知,天线的辐射体路径需大于或约等于欲传输或接收的无线电波波长的四分之一,在此情况下,所述平面辐射组件会占用一定尺寸的平面面积,造成传统平面式的多频天线所占用的面积无法有效缩减,难以适应占用空间小型化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又揭示了一种内置的立体式双频天线,其包括有一馈入组件;一第一开口状辐射体;耦接于该馈入组件,该第一开口状辐射体形成一朝向该馈入组件的第一开口;一第二开口状辐射体,耦接于该馈入组件,该第二开口状辐射体形成一朝向该第一开口的第二开口;一接地组件,耦接于一地端;以及一连接组件,耦接于该馈入组件与该接地组件之间。该立体式天线通过所述第一开口状辐射体及第二开口状辐射体的弯折回形结构有效的缩小了天线的占用空间。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立体式双频天线仅能工作于2.4GHz和5GHz两个频段,不能满足移动通信设备宽频带的要求。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因此,确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天线进行改进,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或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多频天线,其通过改进的天线结构,较大幅度的增加了天线的辐射带宽,进而提高了天线的辐射效率,天线的频带可覆盖从GSM到LTE,有效扩大了天线的应用范围,符合产业发展趋势,而且整个天线尺寸小,占用空间少,适应无线通信设备小型化的趋势。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置多频天线,其包括位于一侧的接地部、位于另一侧的辐射部以及位于所述接地部和辐射部之间的连接部,所述辐射部呈弯折的不闭合矩形,所述内置多频天线还包括可与所述辐射部谐振的电容谐振片。
进一步的,所述电容谐振片包括自所述接地部延伸的衔接部及自衔接部一体延伸形成的电容谐振主体,所述衔接部的面积远远小于电容谐振主体的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电容谐振片的衔接部设置有天线馈点。
进一步的,所述电容谐振片与所述辐射部及连接部所形成的公共底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辐射部包括两个均经过两次弯折而分别大体呈“凹”型的辐射臂,并且所述两个辐射臂的“凹”型开口相对。
进一步的,所述辐射部的两个辐射臂分别包括至少三个辐射臂段,并且各辐射臂段具有不同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内置多频天线还包括支撑于所述辐射部和接地部之间的支撑体,所述辐射部的一部分、连接部、电容谐振片以及接地部的一部分处于所述支撑体的同一侧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内置多频天线通过设置电容谐振片于接地部上,有效扩展了天线的频带宽度,整个天线可以满足从二点五代的GSM到第四代移动通信LTE的工作频带要求;而且提高了天线的辐射效率,此外,弯折的大体矩形辐射部可有效减小天线的占用空间,适应移动通信设备小型化趋势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内置多频天线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本发明的内置多频天线去掉支撑体得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内置多频天线的回波损耗图。
图5是本发明内置多频天线的效率测试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魏钢,未经魏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45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