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取代烯丙基酯氧化吲哚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34362.3 | 申请日: | 2011-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82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 发明(设计)人: | 李玮;张敬栓;尚慕宏;柴洪伟;王维;翟宝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博伦特药业有限公司;上海柯林斯堡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D209/34 | 分类号: | C07D209/34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0 | 代理人: | 董金国 |
| 地址: | 05226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取代 丙基 氧化 吲哚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新的氧化吲哚及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3-取代烯丙基酯氧化吲哚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如式( )中所示,酰基咪唑类化合物能够与亲核试剂迅速反应生成羧酸、酯类及酰胺类化合物(Thomas C.; Schmir, G. L. J Am Chem Soc 79, 1663, 1957; Staab, H. A.; Rohr, W.; Mannschreck, A. Angew Chem. 73, 143, 1961; 鹿岛长次、田畴忠国, 有机合成化学 45,863,1987)。基本反应机理是亲核剂首先与酰羰基发生亲核加成,然后咪唑部分发生消除。在此反应过程中,咪唑基作为强电子吸引基团使酰羰活化,同时也是很好的离去基团,使反应迅速进行。
式()
有文献已经报道,β-氨基烯酮(β-aminoenone)类作为酰胺类的插烯物(vinylogue)也可以经过加成-消除过程与各类亲核剂反应,通过氨基与亲核剂的交换生成烯酮类化合物(Ficinni, J.; Normant, H. Bull Chim Soc. France 1294, 1964; Weintraub, P. M. Chem. & Ind. 1497, 1966; Duhamel, P.; Duhamel, L.; Truxillo, V. Tetrahedron Lett. 51, 1974; Schiess, P. Helv. Chim. Acta. 55, 238, 1972; 西尾建彦、鹿岛长次、表美守,有机合成化学 34, 526, 1976; Kashima, C.; Yamamoto, Y. Bull Chem Soc Jpn. 52, 1735, 1979)。特别是与格氏试剂或有机金属锂试剂可以选向反应,生成β-置换烯酮(式)。但是,烯酮类羰基的电子吸引能力与硝基烯胺(nitroenamine)硝基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式()
鹿岛长次等人对兼备酰基咪唑类与β-氨基烯酮类两类化合物性质的β-咪唑烯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主要是对以β-咪唑烯酮类及类似物为主与胺类、醇类、酚类、硫醇类及格氏试剂等的反应进行研究(鹿岛长次、田畴忠国,有机合成化学 45, 863, 1987; Kashima, C.; Yamamoto, Y. Heterocycles 19, 1211, 1982; Kashima, C.; Tajima, T.; Shimizu, M.; Omote, Y. J. Heterocyclic Chem., 19, 1325, 1982; Kashima, C.; Tajima, T.; Shimizu, M.; Omote, Y. Heterocycles 20, 1811, 1983; Tajima, T.; Shimizu, M.; Omote, Y. Heterocycles 21, 171, 1984)。例如,格氏试剂作为亲核剂可以进攻3-(1-咪唑基)丙烯酸甲酯的β-位的炭原子,生成α,β-不饱和酯类衍生物。此外,三乙胺存在下,β-咪唑烯酮类可以同甲醇、吡咯烷等亲核剂发生同样类型的反应(式)。
式()
但是,关于在碱性条件下β-咪唑烯酮类与亚甲基及次甲基类化合物的加成-消除反应却没有报道。目前研究的方向是把β-咪唑烯酮类与有机烷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扩展到与活性的亚甲基类反应的范畴,形成叔碳原子的同时在碳链的数目上增加三个碳原子(Stowell, J. C. Chem. Rev. 84, 409, 1984)。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的方法制备较为复杂的氧化吲哚,即3-取代烯丙基酯氧化吲哚及其制备方法,为合成药物提供一种实用可行新途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1是:
一种3-取代烯丙基酯氧化吲哚,如式(I)或式(II)所示的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博伦特药业有限公司;上海柯林斯堡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河北博伦特药业有限公司;上海柯林斯堡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43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