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高盐废水的处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33487.4 | 申请日: | 2011-08-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5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皓;龙桂花;谭群英;李达飞;曾昭华;刘长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44;C02F1/14;C02F1/06;C02F1/22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惠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71 | 代理人: | 孙菊梅 |
| 地址: | 4106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旧 锂电池 回收 行业 废水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废水的处理方法,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中产生的高盐废水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行业废水处理普遍受到关注。目前各废旧锂电池回收企业多关注和研究废水中有价金属镍、钴、锂的回收处理,而对于废水中大量存在的盐分,由于其回收困难、处理成本高,各企业多放弃回收采取直接排放,这样不仅污染环境,也极大地造成了资源浪费。
目前对于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中产生的高盐废水还没有经济有效的处理手段。如何经济、有效地处理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产生的高盐废水,已成为电池回收行业健康发展的障碍。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高盐废水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简单、经济且盐分回收率高。
本发明的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高盐废水的处理方法如图1所示,其具体方案为:一种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高盐废水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反渗透工艺处理:将所述高盐废水经反渗透工艺处理,得到净化水和浓水,净化水回收利用;
(2)浓水处理:使浓水中的盐分结晶析出,予以回收;
(3)浓水中盐分结晶析出后的母液依据其中的盐分浓度选择返回浓水处理步骤或掺入高盐废水中返回反渗透工艺处理步骤。
所述的高盐废水为经活性炭、加碱沉淀重金属、树脂深度净化等工序处理后的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生产废水,其pH为6~9,各重金属含量小于1mg/L、硫酸钠浓度为70~100g/L。
所述步骤(1)中采用一级三段式反渗透工艺,使用低污染高脱盐复合反渗透膜。该步骤中净化水回收率为50~55%,脱盐率大于95%。
所述步骤(2)中所述盐分结晶析出的方法为自然蒸发或低温结晶或多级闪蒸的方法。所述自然蒸发方法为当太阳能或风能充足时,浓水进入盐析池自然蒸发;所述低温结晶方法为冬天利用盐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大幅降低的性质,让盐分自然析出;所述多级闪蒸的方法为当为雨季或春秋时,浓水经多级闪蒸处理,浓缩后的浆料放至盐析池自然冷却,得到盐产品。
在步骤(2)中所述盐分回收率大于75%。
在步骤(2)中用到的盐析池长为100m,宽为20m,池内安装暴气管,池底和四周涂覆防腐、防漏涂料,池上方设自动遮雨棚。
本发明的公开的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高盐废水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简单、经济且废水及盐分回收率高。利用本发明可以使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高盐废水中50~55%的废水直接返回生产,95%以上的盐分进入浓水与废水分离,且75%以上的盐分以产品形式得到回收。本发明实现了废旧锂电池回收行业高盐废水的循环利用,真正实现废水零排放;同时本发明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回收废水中的盐分,显著降低能耗,节约成本,且回收的盐分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高盐废水处理方法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实施条件:夏季,外界环境温度高,太阳能充足
取车间高盐废水100m3,Na2SO4浓度为94.16g/L,PH为8.1。上述废水经反渗透工艺处理,中采用一级三段式反渗透工艺,使用低污染高脱盐复合反渗透膜,得到净化水51m3、浓水49m3;净化水返回车间回用,浓水中Na2SO4浓度为187.58g/l;将上述浓水放入盐析池,利用太阳能自然蒸发至盐分析出,后进行固液分离得15.8吨芒硝(Na2SO4·10H2O)与5.6m3母液,母液中Na2SO4浓度为397.03g/L,返回浓水处理。
本实施例中废水回收率为51%,脱盐率为97.6%,盐分回收率为75.81%。
实施例2:
实施条件:冬季,外界环境温度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34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