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电机换向器用银铜镍陶瓷复合材料及其制造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32783.2 | 申请日: | 2011-08-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01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兰慧;夏明远;刘清泽;郑献浩;黄樟标;曹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希合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B1/02 | 分类号: | H01B1/02;H01B13/00;H01R39/04;H01R43/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欣创专利商标事务所 31217 | 代理人: | 顾大平 |
| 地址: | 20160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电机 换向 器用 银铜镍 陶瓷 复合材料 及其 制造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接触用复合材料及其制造工艺,尤其涉及微电机换向器用银铜镍陶瓷复合材料及其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换向器和电刷都是直流微电机的核心部件,其工作中的主要载荷是载电条件下的滑动摩擦。换向器材料早期大量使用Ag-Cd合金,但因Cd是有毒物质,现已基本淘汰。目前使用较多的有Ag-Cu合金,Ag-Cu-Ni合金等。Ag-Cu合金相对纯Ag有较好的耐磨性和抗熔焊性,但有偏析倾向,其耐磨性和硬度也较低。添加适当的Ni形成Ag-Cu-Ni合金,可以显著减少偏析,改善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但在较高温度使用时,这种合金的耐磨性能会降低,进而影响换向器乃至微电机的使用寿命。
传统的银铜镍电接触复合材料生产方法为熔炼法,工艺流程依次为:配料、熔化、浇铸成锭、均匀化退火、表面加工、轧制、退火、轧制。该种方法生产的电接触复合材料,密度高,但易出现铜偏析,导致组织不均匀,使产品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换向器用Ag-Cu-Ni合金电触头复合材料耐磨性能不够强、使用寿命不够长的不足,提供一种微电机换向器用银铜镍陶瓷复合材料,在Ag-Cu-Ni合金材料中添加ZrO2、Al2O3、MgO中的一种或几种,弥散强化Ag-Cu-Ni合金,增强工作层材料的耐磨性,同时改进生产工艺。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微电机换向器用银铜镍陶瓷复合材料,以银铜镍系电接触材料为工作层,铜为基层,其工作层成分,按质量百分比,Cu占3%~8%,Ni占0.01%~0.5%,陶瓷粉占0.01~0.5% ,Ag余量。所述陶瓷粉为ZrO2、Al2O3、MgO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物。氧化锆和氧化铝都具有高硬度和极高的耐磨性,氧化镁也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和硬度。它们能很好地实现弥散强化Ag-Cu-Ni合金、增强材料耐磨性的目的。
该种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包含以下步骤:熔铸、制粉、混粉、球磨、压制成型、烧结、热挤压、退火、轧制、基材(铜)开槽、复合、退火、轧制、分条。
所述熔铸,是将银锭、铜锭、铜镍合金按权利要求1的成分比配料,投入熔炼炉中熔化,在1180~1500℃ 的温度下精炼2~10分钟,然后在1100~1250℃的温度下浇铸成锭。
所述制粉,是将熔铸得到的锭子熔化后,在高压离心雾化设备上雾化成粒度为30μm~100μm的银铜镍合金粉末。
所述混粉,是在银铜镍合金粉末中加入符合权利要求1成分比的陶瓷粉,用混粉机混粉1~5小时。
所述球磨,是用高能球磨机对银铜镍合金陶瓷混合粉进行球磨,按料重的1~5%加入工业酒精作为分散剂和保护剂,球磨机转速100~300r/min,球磨1~5小时后,将混合粉取出烘干。高能球磨可显著细化粉末,同时也使陶瓷粉弥散强化的效果更好,从而提高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所述压制成型,是用等静压机将混合粉压制成坯锭,压制压力为100~300Mpa。
所述烧结,是将坯锭放入烧结炉内,通入H2保护,升温至700~900℃,保温1~5小时,后随炉温冷却。
所述热挤压在挤压机中进行,锭子采用H2 、N2混合气体保护,500~700℃保温0.5~3小时后挤压。挤压后,再进行退火处理、轧制、基材(铜)开槽、复合、退火、轧制、分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提供的微电机换向器用银铜镍陶瓷复合材料,耐磨性能明显比银铜镍电接触材料要好,尤其在较高温度使用时;(2)本发明提供的微电机换向器用银铜镍陶瓷复合材料制造工艺,有效地避免了发生铜偏析现象,工作层材料的晶粒更为细化、耐磨性能好,大大延长了微电机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的制造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希合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希合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27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