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通信中信号接收处理方法及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32697.1 | 申请日: | 2011-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10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7/08 | 分类号: | H04B7/08;H04B1/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王茹;曾旻辉 |
地址: | 510663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通信 信号 接收 处理 方法 及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通信中信号接收处理方法,以及一种移动通信中信号接收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与基站建立通信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步,即先完成初始接入再进行数据通信。当前的小区覆盖应用模式日趋多样化,其中包括室内的分布式天线系统覆盖,室外的宏基站覆盖,室外小区扩展的覆盖等。针对上述的各种覆盖模式,接收机都按照传统的处理方式,直接对接收的所有信号进行接收端基带算法的处理,最终完成信号解析。然而,该种处理方式未能结合信道环境,因此不能很好的降低接收机的运算开销。而在通信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在接收机算法日趋复杂的现实面前,如何有效降低接收机运算开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难题。
首先,正如上述所述,在终端与基站建立通信过程中,首先得完成初始接入,而在初始接入过程中,由于终端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常把接入时隙拉的相对较长,以避免接入信号落在其他时隙造成影响,在小区扩展模式下,接入时隙将拉的更长。然而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在被拉长的接收时段内可能只有某一小段承载了初始接入的信号,所述被拉长的接收时段内的其他部分只承载着功率较小的干扰信号,亦即,目标信号激活区只占接收时段的一部分。
其次,在完成初始接入后,进入业务通信过程中,对于小区扩展模式,由于多个时隙的接收时段承载的只是一个时隙的数据,换句话说,信号激活区同样只占接收时段的一部分。
再次,信号在移动通信过程中,在很多时候,由于建筑物遮挡等原因,部分时隙通过信道传输到达接收端后,接收端接收到的信息是残缺的信息,换句话说,虽然接收端接收到信号,但由于信息丢失的严重程度,部分已经没有解析的必要。
最后,对于多天线系统,尤其是室内的分布式天线系统覆盖模式,很多情况下,由于不同天线共享同一个基带池,但不同天线在物理上存在较大的隔离度,他们各自收发各自目标覆盖区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同一时隙,多常存在几个天线中只有某一个天线接收到信号,其他天线只承载着功率较小的干扰信号,因此,如果其他天线对接收到的干扰信号也执行接收端处理,则会导致接收端处理资源的浪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移动通信中的接收端,很多情况下并非所有接收时段都承载有用的信号,传统接收机对接收到的信号统一处理的方式效率较低,导致接收端处理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接收端的信号处理效率,降低接收端处理资源的浪费的移动通信中信号接收处理方法。
一种移动通信中信号接收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信号;
根据预设的判断条件判断接收信号是否包含有效的信号激活区;
如果是,则对信号激活区内的信号执行接收端的信号处理;否则,对接收的信号不执行接收端的信号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移动通信中信号接收处理方法对接收的信号首先利用预设的判断条件判断是否包含有效的信号激活区,如果没有有效的信号激活区,说明接收的信号不是有用信号,因此不对接收到的信号执行处理;如果包含有效的信号激活区,则接收的信号包含有用信号,但只有所述有效的信号激活区内的信号是承载有用信号的,而其他部分可能是干扰,可能是已经损坏丢失的数据,因此,只对所述有效的信号激活区内的信号执行接收端的信号处理。由于对接收的信号执行了筛选,再进行信号处理,大大提高接收端的信号处理效率,降低接收端处理资源的浪费,降低接收机的运算开销。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接收端的信号处理效率,降低接收端处理资源的浪费的移动通信中信号接收处理系统。
一种移动通信中信号接收处理系统,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信号;
预判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判断条件判断接收信号是否包含有效的信号激活区;
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预判模块判断接收信号包含有效的信号激活区时,对所述信号激活区内的信号执行接收端的信号处理;在所述预判模块判断接收信号不包含有效的信号激活区时,对接收的信号不执行接收端的信号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26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