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磷真菌深紫被孢霉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31778.X | 申请日: | 2011-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73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董明华;杨丽源;李治滢;周锫;周新丽;晋芳佑;李绍兰;崔晓龙;段昌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C12R1/645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 53110 | 代理人: | 张怡;岳亚苏 |
地址: | 650091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菌 深紫 被孢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较强的聚磷能力的微生物菌株。
背景技术
聚磷菌是从工程的角度在污水生物除磷研究中对微生物的一种界定,将厌氧/好氧交替运行导致厌氧释磷、好氧超量吸磷的一类异养型细菌称为聚磷菌。早期的研究者认为聚磷菌属于不动杆菌属,但是后期研究者认为属于莫拉氏菌属、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等。由于聚磷菌只是按照超量聚磷这个生物化学过程来界定的,所以要真正界定聚磷菌还应该从细菌的微生物特性入手进行研究。
聚磷菌也叫做摄磷菌,是指体内能贮存聚磷和聚β-羟基丁酸的一类细菌的总称。一般认为主要有不动杆菌、假单胞菌属等菌种。聚磷菌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中一类特殊的兼性细菌,在好氧或缺氧状态下能超量地将污水中的磷吸入体内,使体内的含磷量超过一般细菌体内的含磷量的数倍,生物除磷主要是利用聚磷菌的聚磷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松科植物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具有高效聚磷活性的土壤真菌———聚磷真菌深紫被孢霉。
本发明所述的聚磷真菌深紫被孢霉系从松科植物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可的保藏单位保藏,保藏单位名称: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保藏单位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邮政编码:430072。保藏日期为2011年6月1日,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1189。
本发明所述的聚磷真菌深紫被孢霉命名为深紫被孢霉YM323416(Mortierella vinacea YM323416),现保藏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可的保藏单位,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1189。
菌株YM323416的显微形态特征:
①无性世代 菌丝无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顶生分生孢子囊。分生孢子囊球形,无囊轴,10~12微米;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角形,3~4×3.8~5.2微米。
② 有性世代 未发现。
菌株YM323416的固体培养特征:
①PDA培养基28℃培养4天,菌落白色,中间有一圈粉红色同心圆,菌落生长较慢,菌落直径25mm,背面白色。7天菌落直径40mm,菌落不规则圆形,红色间有白色,绒絮状,致密较厚,边缘不整齐。背面白色。
②麦芽汁培养基28℃培养4天,菌落直径16mm,7天40mm,11天65mm。菌落圆形,白色,绒粉状,边缘不整齐,扁平较紧密。背面白色。
③察贝克培养基28℃培养4天,菌落直径6mm,7天12mm,11天26mm。菌落近圆形,边缘不整齐,白色,绒絮状,紧密。背面白色。
菌株YIM323416的液体发酵培养特征:
①PDA培养基,摇瓶培养5~9天。培养温度28℃。
②发酵培养特征:培养第1天,菌种有零星的白色菌丝点;培养第2天,长满白色菌丝;培养第3天,发酵液菌丝体密集,菌丝体呈白色;培养第4天,长满白色菌丝体,发酵液粘稠,培养第5~9天,发酵液菌丝体密集成絮状,白色菌丝体。
本发明所述的菌株YM323416的液体发酵工艺步骤为:菌种→试管斜面→种子培养→发酵培养→培养液离心→上清液→可溶性磷测定。此步骤中,发酵原料为改良的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A)。本工艺适合于小型丝状真菌类微生物。
上述的液态发酵工艺中,发酵条件参数如下:
(1)发酵方式:液态发酵。
(2)菌种斜面:试管斜面菌种培养采用马铃薯葡萄糖固体培养基(PDA)。
(3)种子培养:种子培养为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A)。
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A)制备:取新鲜马铃薯200g,去皮切成小块,加水1L煮沸30min,过滤弃马铃薯,滤夜加水补足至1|L,加入葡萄糖20g,PH自然。
上述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中加入琼脂18g,即为固体PDA培养基。
改良的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PDA)制备:取新鲜马铃薯200g,去皮切成小块,加水1L煮沸30min,过滤弃马铃薯,滤夜加水补足至1L,加入葡萄糖20g,KH2PO4 1.7576g,PH 6.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大学,未经云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317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28G双面电脑针织机
- 下一篇:一种低温水性双组份金属效果漆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