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旋转体驱动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29649.7 | 申请日: | 2011-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72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胡罗成;陈剑飞;余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博能炉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1/06 | 分类号: | F16H1/06;F16H55/17;F16H55/08;F28D20/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王玉国;陈忠辉 |
地址: | 2151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旋转 蓄热 装置 旋转体 驱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的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的旋转体驱动机构,属于工业热交换、节能减排、余热回收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火对于蓄热式热交换器而言,由于工作温度高、各种介质成分复杂,因此多采用固定式蓄热装置,即:蓄热体等高温部件固定,而通过阀门的控制换向改变热载体介质、工作介质的流向达到热交换的目的。
随着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的成功运用,使得蓄热式热交换的工艺过程达到了一个新的技术高度,并且能够克服传统蓄热式热交换方式带来的许多困扰,而且,热交换效率也可得到大幅度提高。
旋转体是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的核心部件之一,旋转体驱动方式是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得以成功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旋转体驱动机构,使旋转体按照预定的回转中心线稳定、连续地旋转。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旋转体驱动机构,特点是:旋转体通过其底部中心部位的旋转轴支承于机架上,旋转体筒体的外侧沿周向分布有多只圆柱销,机架上侧设置一减速电机支架,减速电机支架上安装一台减速电机,减速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一钝齿轮,钝齿轮与圆柱销相啮合。
进一步地,上述的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旋转体驱动机构,其中,所述圆柱销的数量为80~160只。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旋转体驱动机构,其中,所述圆柱销的间距与钝齿轮的模数相匹配,钝齿轮的齿距与圆柱销的间距相等。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旋转体驱动机构,其中,所述钝齿轮的齿数通常为15~29个。
本发明技术方案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体现在:
① 回转中心线上除旋转轴外无需安装传动零部件,从而轻松实现较重的高温设备低速旋转;
② 驱动旋转体的减速电机及钝齿轮安装位置独立于主体设备之外,安装、调整、维护方便,且免受高温的影响;
③ 钝齿轮及柱销传动本身实现了较大的传动比,因而,减速电机无需提供很高的传动比即可实现较大扭矩、较低速度的传动,同时也无需提供超大扭矩的传动轴、齿轮等零部件,同时也降低了造价;
④ 无需采用传动部件与高温设施之间的密封,简化了设备结构,提高了可靠性;该机构充分考虑了旋转体在热态工况,通过外部驱动,几乎不受热态工况的影响;是一种适用于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的最佳旋转驱动机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设计一种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旋转体驱动机构,采用钝齿轮、柱销驱动的方式使得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的旋转体获得可靠的、方便的驱动力,使之按照预定的回转中心线稳定、连续地旋转。旋转体的驱动机构结构简单,调整、维护方便,机构内所有零部件易于标准化、造价低廉。
如图1所示,连续旋转型蓄热装置旋转体驱动机构,旋转体2通过其底部中心部位的旋转轴1支承于机架上,实现中心定位;旋转体筒体的外侧沿周向分布有多只圆柱销3,圆柱销3的数量为80~160只,机架上侧设置一减速电机支架6,减速电机支架6上安装一台减速电机5,减速电机5的输出轴上安装有一钝齿轮4,钝齿轮4的齿数通常为15~29个,钝齿轮4与圆柱销3相啮合。减速电机5变频调速,能够实现旋转体2的不同旋转速度。该机构通过减速电机5带动钝齿轮4旋转,钝齿轮4拨动圆柱销3,进而带动整个旋转体2旋转,从而实现整个连续旋转蓄热装置的正常工作。
旋转轴1是旋转体2的旋转中心,同时起到定位的作用。圆柱销3安装于旋转体钢筒体结构外侧,以回转中心轴线为圆心,呈均布状,其数量通常为80~160个,根据旋转体2重量、直径的不同而适应调整。减速电机5的安装完全独立于旋转体以外,即:除钝齿轮4与圆柱销3之间有接触之外,减速电机5、钝齿轮4与旋转体2之间再无任何连接。传动机构与高温旋转体及其他主要部件之间无需采用密封装置。减速电机5功率通常为1.5~22千瓦,减速电机5采用变频的方式进行调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博能炉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博能炉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96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卡环结构
- 下一篇:一种用于U形渠的抽水装置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