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后排座椅垫扣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29645.9 | 申请日: | 2011-08-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9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 发明(设计)人: | 陈兆平;余文祥;顾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B4/00 | 分类号: | F16B4/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 地址: | 31805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后排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座椅附件,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后排座椅垫扣。
背景技术
后排座椅包括座椅支架,支架上安装有座椅垫,座椅垫起到缓冲作用, 使得乘员乘坐舒适。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1280084Y) 公开的一种汽车座椅垫,其包括一坐垫,坐垫上对应汽车座椅和靠背折合 位置处设有一伸入折合缝隙中卡住定位的压舌部,于压舌部的端部即坐垫 的前端分别设有一组弹力带连接的挂钩与座椅钩合定位,座椅的侧边、背 垫、头枕等处设有弹力带连接一海绵棒插入座椅和封板间的间隙内定位, 通过各部分的压舌部使整个坐垫与座椅紧密贴合。
上述方案,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车身的震动以及车辆惯性等原因, 使得坐垫与支架连接处需长时间承受较大的拉应力,因而容易引起坐垫的 松动甚至是脱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排座椅垫扣,其连接牢固,使汽车座椅垫不 易脱落。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垫扣,包括母扣和与所述母扣相配合的子扣;
所述母扣为空心的腔体,包括:
外壁,所述外壁两侧分别设有两对依次排列的支承口;
内壁,所述支承口穿透所述内壁和外壁,所述内壁上设有凸台,所述 凸台在所述支承口下方;
所述子扣包括:
基座;
设于基座两侧的凸耳,所述凸耳与所述支承口卡合;
两个相对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上,另一端 悬空;所述弹性件包括以下两个状态:
初始状态,所述子扣未插入所述母扣中或所述子扣的弹性件插至所述 母扣的凸台上方,所述弹性件的悬空端间形成第一间隙;
卡合状态,所述子扣的弹性件插至所述母扣的凸台下方,所述弹性件 的悬空端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小于所述第一间隙。
优选的,所述支承口外设有加强筋,加强支承口的牢度。
优选的,所述凸耳在竖直方向上的宽度不相同,从下到上逐渐增大。 如此设计便于将子扣插入母扣时,使凸耳易于卡在支承口中。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的悬空端分别设有导向键,以方便用于连接子扣 与座椅垫的连接件通过导向键抵抗弹性件的弹力而插入弹性件的第一间 隙中。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面朝所述母扣内壁的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凸台相配 合的第一凹台,所述第一凹台与所述凸台配合,以便于将弹性件压紧。
优选的,所述母扣的凸台的高度与所述弹性件的高度相同,高度保持 相同,以整个面压紧弹性件,使弹性件间的第二间隙保持不变。
优选的,所述子扣上还设有包围所述弹性件的两个框架结构,所述框 架结构的上端均固定在所述子扣的基座上,所述框架结构的下端连接在一 起,所述框架结构的下端与所述弹性件的悬空端间留有第三间隙。所述框 架结构可利于支承子扣,所述框架结构的下端连在一起起到承受用于连接 座椅垫和子扣的连接件向下推力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母扣下部内壁设有倒角。倒角是用于过渡,当子扣插入 母扣中时,所述倒角可使子扣的框架结构的底部的支承面积更大,使框架 结构底部的受力更加均匀。
所述框架结构面朝所述母扣内壁的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凸台相配合的 第二凹台,所述第二凹台与所述凸台配合,以便于压紧框架结构。
优选的,所述凸台的高度与所述的框架结构的高度相同。所述框架结 构向母扣内部移动至所述凸台时,由于设有凸台,故此设有凸台部分的母 扣的内径比原来母扣的内径小,故所述框架结构被压紧,如此抵住母扣的 内壁,可起到支承框架结构的作用。
本座椅垫扣通过子扣与母扣的卡合关系固定,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 工作效率;并且子扣的凸耳的插入为不可逆操作,子扣插入母扣内后就被 牢牢锁住,因此座椅垫安装牢固,有效加强了座椅垫使用的安全性。
本座椅垫扣可安装于汽车后排的座椅支架上,座椅垫上的连接件直接 插入子扣,压紧弹性件后,弹性件间的间隙小于用于连接座椅垫和子扣的 连接件的外径,如此完成座椅垫与子扣的连接。同时将母扣固定于座椅支 架上,如此实现母扣、子扣、座椅垫和座椅支架的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后排座椅垫扣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座椅垫扣的子扣的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金刚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96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眼镜阀双向承压系统
- 下一篇:带波纹与金属圈结构的进气橡胶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