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缆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29424.1 | 申请日: | 2011-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1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苏聘胜;李小利;陈钧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58 | 分类号: | H01R13/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保护线缆的结构的线缆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笔记本电脑、投影仪及播放机等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应用,上述电子设备经常携带于身边或者需要移动。在携带或者移动时,为了便于拿放,经常把电子设备上的线缆收拢在一起,这样,就会将线缆弯折。因此需要一结构或者装置来保护线缆而使其不受损坏,进而提高所述线缆的使用寿命。在现有的线缆前端,一般都成型有一应力释放元件。当线缆受到过大的弯折力时,该应力释放元件会保护线缆弯折的角度不会过小,减小了线缆被折断的风险。这种应力释放元件具有确实可以保护线缆的功效,但随着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那么线缆和应力释放元件的尺寸受到限制,如果过多的减小应力释放元件的尺寸,那么应力释放元件过小、过薄或者过短,当受到一定的角度的弯折时,可能导致应力释放元件、线缆一起被折断,应力释放元件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因此,目前一些成型应力释放元件的线缆不能满足小型结构电子产品的需求时,有必要提供一种线缆组件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折断线缆的线缆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组件,其包括一弹簧、穿过于所述弹簧的线缆、与所述线缆电性连接的连接器,所述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连接器上,另一端外露于所述连接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线缆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根据弹簧的韧性,能很好的控制线缆组件的弯折角度,保护线缆不被折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线缆组件的立体组装图。
图2为图1所示线缆组件的部分立体组装图。
图3为图1所示沿线A-A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线缆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线缆组件100包括一连接器1、与连接器1相连接的线缆5及位于线缆5外表面的弹簧6。
本实施例中,线缆组件100为耳机线,连接器1为音频插头连接器,其包括插头10、安装于插头10后端的内模块2、位于内模块2后方的后盖3、包覆内模块2的外壳4。
插头10包括若干金属接触部11、金属接触部11之间的绝缘体12、位于其后端的连接部13、位于金属接触部11与连接部13之间具有一凸缘14。
后盖3为塑胶成型而成,其包括位于前端的收容端31、位于收容端31后方的封闭端32及贯穿收容端31与封闭端32的收容孔33。收容端31与封闭端32均为圆柱形,收容端31的直径小于封闭端32的直径。收容端31设有自其前表面向后凹陷形成的一卡持槽311。
外壳4为塑胶成型而成的圆柱形结构。外壳4具有贯穿其前后表面的通孔41及自其后端向前凹陷形成的收容槽42。通孔41与收容槽42同心圆柱形,收容槽42的直径大于通孔41的直径。
弹簧6为一喇叭状结构,其前端的直径小于后端的直径。为便于介绍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沿线缆5轴心定义为X轴,与X轴垂直的轴为Y轴。如图3所示,弹簧6位于若干个XOY的坐标系的其中一个XOY的坐标系中。弹簧6的前段的直径相同(弹簧6的Y值相同),弹簧6的前段包覆线缆5,随着弹簧6沿线缆5的轴心方向(X轴)向后延伸,弹簧6从某一X值起,弹簧6的直径(弹簧6的Y值)逐渐增大,那么,线缆5只是收容于弹簧6的后段,弹簧6的后段未包覆线缆5,弹簧6的后端形成线缆5的扭转空间。在XOY的坐标系中,弹簧6从某一X值起,弹簧6的外围轮廓为一圆弧形形状。
在组装时,线缆5的导线(未图示)与连接器1的连接部13电性连接,内模块2成型于连接部13上,内模块2的外表面与凸缘14的外表面相平齐。
外壳4包覆连接器1的凸缘14与内模块2,后盖3的收容端31收容于收容槽42内,两者可以通过点胶或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的连接。弹簧6收容于收容孔33,弹簧6的最前端卡持于后盖3的卡持槽311内,后盖3的封闭端32的前表面抵靠外壳4的后表面。
弹簧6沿线缆5的轴心方向(X轴)向后延伸中,相邻的露出于弹簧6的线缆5之间的宽度逐渐增大。
本发明使用弹簧6替代现有技术的应力释放元件,避免了应力释放元件容易破损、折断的弊端。同时,弹簧6后端与线缆5的角度增大,有利于线缆更能提高弯折的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94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