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流式储砂斗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26474.4 | 申请日: | 2011-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8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焦发兆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同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5/14 | 分类号: | B22C5/14;B22C9/04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46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流 式储砂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失模铸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消失模生产线的分流式储砂斗。
背景技术
消失模铸造又称为干砂实型负压铸造,国外称之为EPC,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铸造工艺之一。该法按工艺要求先制成泡塑模型,涂挂特制耐高温涂料,干燥后,置于特制砂箱中,再按工艺要求填入干砂,振动紧实,抽真空状态下浇铸金属液,此时模型气化消失,金属液置换模型,复制出与泡塑模型一样的铸件。上述流程中,储沙斗为其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于储存从砂库中运输而来的可用砂,并在需要时通过设置于其底部的雨淋装置将砂子填入位于其下方的砂箱中,现有的储沙斗多存在以下缺陷:首先,现有的均为一个填砂位对应一个储沙斗,而为达到最大生产效益,实际生产中的填砂位往往设置为多个,这就需要每个均对应一个储沙斗,同时,也需相应的增加输砂设备以实现储沙斗与砂库间的衔接,生产成本较高;其次,实际工作中,砂箱填砂时是需要工人在砂箱边对填入砂箱中的砂子进行平铺操作的,储沙斗位于砂箱正上方,而受厂房高度以及考虑到确保砂子能准确由储沙斗中填入砂箱中,储沙斗底部与砂箱距离通常较近,这就不可避免的压缩了工人的实际工作空间,导致其操作空间狭小,易于产生压迫感,同时,储沙斗底部存在较多棱角部位,人与储沙斗间距离过近,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分流式储砂斗,可实现一机多用,可有效提高其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分流式储砂斗,包括用于容纳砂子的容纳腔以及用于固定容纳腔的固定支架,所述容纳腔上设置有用于进料的进料口,所述容纳腔自其腔体向其下方叉状顺延设置有两条以上的出料通道。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在于:当采用上述结构以后,摒弃了传统的一个落砂位对应一台储砂斗而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实现一个储砂斗即可满足多个落砂位的分别填砂需求,降低了储砂斗数目,进而更减少了相应的输砂设备,生产成本得到极大降低,也提高了其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证明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分流式储砂斗,包括用于容纳砂子的容纳腔10以及用于固定容纳腔10的固定支架20,所述容纳腔10上设置有用于进料的进料口,所述容纳腔10自其腔体向其下方叉状顺延设置有两条以上的出料通道11,如图1-3所示。
上述相邻出料通道11的叉状连接处可设置为多种构造,如呈折线状等,只要可实现其分砂功能即可。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本发明的各相邻出料通道11的叉状连接处圆弧过渡,上述构造在实际使用中不但可确保砂子在从输砂设备中下落时可无沾粘且无飞溅的直接分别落入相应出料通道11中实现储存,同时也确保其叉状连接处在受到砂子冲击力时可受力均匀,保证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为具体化本发明的结构,所述分流式储砂斗外形呈对称式构造,所述出料通道11为四条,所述出料通道11两两对称布置于容纳腔10两侧部并由其侧部向其下方顺延布置,如图1-3所示。传统的储砂斗之所以会给予人以压迫感和使其工作空间狭小化,更大的原因在于其储砂斗的落料口均直接垂直顺延开设于容纳腔10正下方,导致容纳腔底部可操作的空间极小,同时也就自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本发明有效利用了容纳腔10的侧部空间,使出料通道11两两对称布置于容纳腔10两侧部并由其侧部向其下方顺延布置,最终使容纳腔10底部与其相邻出料通道11外壁间自然围合而构成一段较大的空闲区域,工作人员实际操作时可在该区域内实现其铺砂操作,换句话说,本发明通过其结构改进从而使其“避让”开工作人员的操作空间,也就避免了上述传统储砂斗所出现的若干问题,从而给予了工作人员宽松的工作环境,同时杜绝了狭小操作空间所出现的安全隐患的发生。此外,为方便出料通道11的储砂落料,所述出料通道11外形均呈上大下小的料斗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同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同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64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