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铝掺杂碳包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23737.6 | 申请日: | 2011-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9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武;肖玲;刘昌涛;徐彬;王芬;张民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58 | 分类号: | H01M4/5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掺杂 碳包覆 磷酸 正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铝掺杂碳包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橄榄石型的磷酸铁锂(LiFePO4,lithium iron phosphate)是一种宿主结构化合物,能在较大组成范围内允许锂离子可逆地脱出和嵌入。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平坦的放电平台、优异的循环性能、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等优点,而且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对环境友好,使其在各种可移动电源领域,特别是电动车所需的大型动力电源领域有着极大的市场前景,成为最具开发和应用潜力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然而LiFePO4正极材料在实用化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高温合成过程中颗粒生长不易控制,材料粒径均匀性较差,而且振实密度比较低,影响材料的体积比容量;LiFePO4属于半导体,电子电导率和离子扩散速率很低,由于电导率低,大电流充放电时容量衰减迅速,高倍率性能差,严重制约了LiFePO4的应用及发展。当前,各国研究者在优化LiFePO4制备方法和对其进行改性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对粒度和形貌进行控制,包覆或分散导电物质以及掺杂金属离子三种方法。
向LiFePO4加入导电性物质,可以提高颗粒之间的导电性能,减少电池极化,提高活性物质的利用率和循环性能。常添加的导电性物质有碳和金属粉末。加入导电性碳来提高LiFePO4的电子电导率是应用最多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碳的加入方法有两种,一是将碳粉以一定的比例与原料混合后高温焙烧;二是在LiFePO4的前驱体中添加含碳有机物,之后进行高温反应,在形成LiFePO4同时在其表面形成碳包覆层。因为第二种方法形成的碳包覆层分布均匀,与基体接触紧密,所以应用较为广泛。碳包覆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产物的电导率,减小电池的极化;二是抑制产物颗粒长大,使颗粒分布均匀,增大产物的比表面积,从而使其与电解质充分接触,补偿Li+脱/嵌过程中的电荷平衡。Huang等(Huang H,YNSC,Nazar LF,4(2001):A170-172)自制碳凝胶得到的LiFePO4/C复合材料在室温下以0.5C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可达162mAh/g,以0.2C循环100次以内的循环效率可达99.9%。
掺杂金属离子以提高LiFePO4的电化学性能是对其进行改性的重要手段。离子掺杂主要是在LiFePO4中的Li(M1)和Fe(M2)2个金属位掺入外来原子,取代原有晶格中的某些原子,使晶格产生畸变或产生空穴等晶体缺陷,从而使电导率增大。Chung等(Chung S Y,Bloking J L and Chiang Y M.Nature Materials,1(2002):123-128)在M1位掺杂高价金属离子得到Li1-xMx FePO4(M=Nb5+,Mg2+,Al3+,Ti4+,W6+),使掺杂后的磷酸铁锂的电导率提高了8个数量级,但存在较大争议。黄学杰等(黄学杰.中国材料进展,8(2010):46-52)对Li位和铁位掺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对锂位进行高价离子掺杂可明显提高材料的电子电导,但由于磷酸铁锂中锂离子沿一维通道扩散,锂位掺杂的高价离子将阻塞锂离子的扩散。对Fe位掺Li的研究表明,Li在Fe位从能量上更稳定,Li只要很低的能量(0.07eV)就可以从锂位跃迁到铁位;而且由于铁位的锂是+1价的,为了达到电价平衡,最邻近的铁会变成+3价,这样相当于增加了载流子的浓度,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电子电导;同时,+1价的铁位的Li对邻近锂位的Li在跃迁时排斥能会减小,从而降低了锂离子跃迁的活化能。Barker J等(Barker J,Saidi M Y,Swoyer J L.Electrochem.Solid State Lett.6(2003):A53-A55)利用碳热还原法在Fe位掺杂Mg,合成的LiFe0.9Mg0.1PO4材料,可逆容量达到151mA.h/g,接近其理论比容量,具有很好的结构稳定性。综合分析,Fe位(M2)掺杂的优势明显好于Li位(M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37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