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充锂离子纽扣电池及其正极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23703.7 | 申请日: | 2011-08-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67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 发明(设计)人: | 孙琦;牛立杰;严晓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乾运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14 | 分类号: | H01M2/14;H01M10/0525;H01M4/64;H01M4/139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11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 纽扣 电池 及其 正极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充锂离子纽扣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负极由金属锂片组成,正极由混料涂布而成的纽扣电池及其正极的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碱性锌/锰纽扣电池,因为含有锌,容易产生气体膨胀,此时必须加入汞元素,防止锌与其它原料或金属接触,但是“汞”现在由于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不受市场欢迎。因此,为了环保的要求,目前急需一种不含汞的纽扣电池。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环保、储电容量更大、成本低、制作简便的锂离子纽扣电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充锂离子纽扣电池,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正极壳体、正极载体、正极涂层、电解质隔膜、金属负极、密封圈和负极盖,所述正极壳体收口密封卷边并与负极盖包覆固定,所述密封圈设于正极壳体收口密封卷边与负极盖之间;电解质隔膜设置于正极载体与金属负极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盖与金属负极之间设置金属垫片;在电解质隔膜与所述金属垫片之间添加电解液;靠近电解质隔膜与正极壳体的正极载体两表面均涂覆有正极涂层。
上述的可充锂离子纽扣电池,所述正极载体包括金属网状物或箔片基体,在基体两表面上均涂覆有导电涂层。
上述的可充锂离子纽扣电池,所述金属垫片为不锈钢金属垫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充锂离子纽扣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包括正极载体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对金属基体做清洗处理;
(2)、将导电材料、共聚物及有机溶剂混配形成涂料组合物,即正极涂层;
(3)、对已清洗干燥的金属基体的上、下两表面涂覆上述步骤(2)所述的涂料组合物,并在110℃-120℃中进行固化处理;
(4)、将上述步骤(3)后制得的正极载体用辊压机压成片状,裁剪成规定的尺寸。
上述的可充锂离子纽扣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所述涂料组合物包括以下组分:
(1)、导电材料:锰酸锂或磷酸铁锂的其中一种或二者混合物;
(2)、共聚物:聚偏二氟乙烯、聚丙烯酰胺、六氟聚丙烯的聚合物或相互的混合共聚物;
(3)、有机溶剂:碳酸丙烯酯;
上述的可充锂离子纽扣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所述金属网状物或箔片基体是铝箔。
上述的可充锂离子纽扣电池正极的制备方法,所述涂料组合物是将上述混配涂料的原料在球磨机中分散混合11小时制得。
本发明可充锂离子纽扣电池及其正极的制备方法优点是:本发明采用无汞方式,在金属负极与负极改之间增设不锈钢金属垫片,提高了纽扣电池整体的密封性,大大降低了环境污染,采用仅在正极载体上涂覆导电涂层的方式,在满足有效降低纽扣电池内阻、储存电量大、使用寿命长要求的同时,而且相对于过去正极、负极均涂覆的方式,本发明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可充锂离子纽扣电池,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正极壳体1、正极载体2、正极涂层、电解质隔膜3、金属负极4、密封圈5和负极盖6,其中正极壳体1的收口密封向内卷边设置并与负极盖7包覆固定,密封圈设5于正极壳体1的收口密封卷边与负极盖6之间;电解质隔膜3设置于正极载体2与金属负极4之间;在负极盖6与金属负极4之间设置金属垫片7;金属垫片7可以是不锈钢金属垫片、铝垫片或铜垫片,本发明优选不锈钢金属垫片。在电解质隔膜3与金属垫片7之间添加电解液8;正极载体2上,靠近电解质隔膜3与正极壳体1的两表面均涂覆有正极涂层。正极载体2包括网状物或箔片金属基体,本发明优选铝箔21,导电涂层22涂覆在铝箔21上、下两表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乾运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青岛乾运高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37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