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烧结机的风箱内实现冷、热风分流的方法及其风箱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20703.1 | 申请日: | 201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4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钱纲;黄东生;贠汝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21/08 | 分类号: | F27B21/08;F27D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0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烧结 风箱 实现 热风 分流 方法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烧结机的风箱内实现冷、热风分流的方法及其风箱,属于烧结机的余热回收方法和设备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烧结机是冶金企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设备。烧结机的漏风率一般高达50%,甚至更高。烧结机的最主要的漏风部位在于烧结台车的两侧,包括:烧结台车滑板处的漏风;烧结台车滑板处的垂直端面处(含栏板的端面)的漏风;由于烧结矿的收缩造成的烧结矿与栏板相邻面处的漏风等。
现有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如此高比例的漏风量进入风箱后,会与从烧结矿中进入风箱的高温风混合,使烧结机的排风温度大大降低;上述过程从烧结矿层中的含水带消失后,就开始显现,继而变得非常突出。在节能工作未被重视的过去,这或许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避免进行高温烟气的输送,但是,在节能减排成为基本国策的今天,却成了对烧结机余热回收的障碍:因为它降低了烧结烟气的热工品质,增加了烧结烟气热能回收的难度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在烧结机的风箱内实现冷、热风分流的方法及其风箱,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在烧结机风箱内实现冷、热风的分流,进而较经济地实现对烧结机产生的高温烟气的热能回收。同时,还要提供一种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在烧结机的风箱内实现冷、热风分流的方法的烧结机风箱,解决实现本发明的所需的设备问题。
本发明的基本构思是:由于主要的漏风风源均与烧结机的滑道相邻或相近,因此,在烧结机的风箱内,在靠近并与烧结机滑道平行的方向上设置分流板,从而在风箱内形成漏入的冷风的旁路通道,以避免漏入的冷风与烧结热风的混合,保持烧结热风原本就具有的较高的热工品质,然后,再从烧结热风中吸取热能。
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方案之一是:一种在烧结机的风箱内实现冷、热风分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烧结机的风箱内,在靠近并与烧结机滑道平行的方向上设置分流板。这里所说的“靠近”可以这样进行理解:所述分流板的上端,在不发生干涉的条件下,接近或尽量接近烧结台车的底部,并与烧结机栏板的内端面保持适当的距离H,例如,该距离H可以在10-200毫米的范围内确定等。所述的分流板在沿着滑板的纵向上,可以直达烧结机的风箱的箱壳;分流板的下端,在留出漏风通行所需的通道的条件下,宜超过热交换器的下表面(如果在此处安装了热交换器的情况下)或者直接加长,以形成通往引风总管的通道等。至于分流板的形状,建议首选平面形,因为这便于加工;必要时,也可以制成曲面或其它形状。
为了便于从烧结热风中取热,并便于热交换器的维护,还建议使被所述的分流板分隔的冷、热风通过各自的通道分别进入烧结机的引风总管。
为了减少冷、热风通道间的热交换,还建议在所述的分流板上敷设隔热材料。
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方案之二是:一种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在烧结机的风箱内实现冷、热风分流的方法的烧结机风箱,其特征在于:在烧结机风箱内,在靠近并与烧结机滑道平行的方向上设置着分流板;且在所述的分流板之间设置了换热器。
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方案之三是:一种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在烧结机的风箱内实现冷、热风分流的方法的烧结机风箱,其特征在于:在烧结机风箱内,在靠近并与烧结机滑道平行的方向上设置着分流板;被所述的分流板分隔的冷、热风通过各自的通道分别进入烧结机的引风总管;在所述的热风通道中设置了换热器。
为了减少冷、热风通道间的热交换,还建议在所述的烧结机风箱的分流板上敷设隔热材料。
本发明的主要有益效果在于:
能够有效地保持从烧结矿中进入风箱的高温烧结热风的热工品质,便于经济有效地从中提取具有较高品质的热能资源,例如,提取品质较高的蒸汽等。
附图说明
本发明有附图2页,共4幅。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方法和实现该方法的风箱密不可分,因此,关于方法和风箱的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实施例及附图,一并加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省冶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207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