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聚氰胺己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17721.4 | 申请日: | 2011-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11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吴艳涛;张小荣;刘秋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51/70 | 分类号: | C07D251/70;C07K14/765;C07K14/77;C07K16/06;C07K16/44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聚 己酸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聚氰胺己酸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三聚氰胺是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结构如式( )所示:
式()。
三聚氰胺是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原料,还可以作为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中间产品。由于三聚氰胺的含氮量高达66.6%,常被非法添加到食品和饲料中充当蛋白质,而常用的蛋白质测试方法“凯氏定氮法”不能区分三聚氰胺和蛋白质。三聚氰胺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后,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三聚氰酸,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形成大的网状结构,造成肾结石,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继2007年美国发生的宠物“毒粮”事件后,2008年的我国婴幼儿“毒奶粉”事件以及鸡蛋中三聚氰胺含量超标事件相继发生,三聚氰胺成为食品安全问题中备受关注的焦点。
目前国内外检测食品和饲料中三聚氰胺的标准方法为色谱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法、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质谱联用法、固相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法等。色谱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样品处理时间长,一次检测的样品数量少,而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复杂的仪器设备。基于特异性抗原和抗体反应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尤其是在ELIS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具有快速、灵敏、不需要特殊设备、结果判断直观、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三聚氰胺己酸和三聚氰胺完全抗原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三聚氰胺己酸,具有式()所示分子结构。
式(I)。
本发明所提供的制备式(I)所示化合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三聚氰胺溶于DMSO中,加入6-溴己酸和碳酸钠,三聚氰胺与6-溴己酸的摩尔比为3:1,6-溴己酸与碳酸钠的摩尔比为1:1,于90℃反应3小时;
(2)于冰浴中析出反应产物,离心,收集沉淀;
(3)加氢氧化钠溶液溶解沉淀,氢氧化钠与6-溴己酸的摩尔比为1:1;
(4)逐滴加入盐酸,至pH值大约为7.0,离心,收集沉淀。
本发明还公开了三聚氰胺己酸化合物在制备三聚氰胺完全抗原中的应用。
所述的三聚氰胺完全抗原,是将式(I)所示化合物和载体蛋白偶联得到的产物。所述三聚氰胺完全抗原的结构见图1。
本发明所述的三聚氰胺完全抗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取2mg三聚氰胺己酸溶于2mL二甲基甲酰胺中,加入12mg 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20mg 碳二亚胺,室温搅拌过夜;4000g 离心10分钟,取上清,得到A液;
(2)将20mg 载体蛋白溶解于pH 7.4的PBS缓冲液中,得到B液;
(3)将A液缓缓加入B液中,边加液边搅拌;4℃、搅拌4~6小时;
(4)取上清液在pH 7.4的PBS缓冲液中透析2~3天,每8小时换液一次。
所述载体蛋白可为牛血清白蛋白或鸡卵清白蛋白。
本发明还公开了三聚氰胺己酸化合物在制备针对三聚氰胺特异性抗体中的应用。所述的应用是以三聚氰胺完全抗原为免疫原制备针对三聚氰胺的特异性抗体。
所述针对三聚氰胺的特异性抗体具体可为抗血清或单克隆抗体。
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便、可行。由6-溴己酸上的溴取代三聚氰胺中亚氨基上的氢,生成三聚氰胺己酸;三聚氰胺己酸上的羧基可与载体蛋白上的氨基反应,从而将三聚氰胺结合到载体蛋白,形成具有免疫原性的三聚氰胺完全抗原。以三聚氰胺完全抗原为免疫原,免疫动物后可产生针对三聚氰胺的特异性抗体,而该特异性抗体是建立检测三聚氰胺的免疫学技术所必需。检测三聚氰胺的免疫学技术克服了色谱法对样品预处理的复杂程序,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可实现对食品和饲料中三聚氰胺的实时、高通量检测,适合于现场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 三聚氰胺完全抗原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三聚氰胺的电喷雾离子化(ESI-MS)质谱图。
图3 三聚氰胺己酸的电喷雾离子化(ESI-MS)质谱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77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浇道铸件速断液压钳
- 下一篇:折弯冲侧孔的冲压复合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