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前置过压保护电路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215461.7 | 申请日: | 2011-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08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陈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德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卫东 |
| 地址: | 516006 广东省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置 保护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电路,具体是指一种前置过压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因人为误接高电压电源、或者工作电压的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的电压过高而可能导致的电路系统误动作或烧毁电源,通常需要设置各种过压保护。目前进行过压保护可采用专用的过压保护IC,但专用过压保护IC成本较高,且器件不易采购。
现有的过压保护方案大多采用后置保护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只能设定单一保护电压值,不能满足在各种情况下的使用需求
本发明可设定不同的保护电压值,方便对车载音响12V或24V系统的过压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前置过压保护电路,该电路可以通过方便地更换通用的稳压二极管Z1来设定需要保护的电压值,可适应各种不同的系统电源的使用要求,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前置过压保护电路,包括电压输入端(VCC_IN)、电压输出端(VCC_OUT)、MOS场效应管Q1、稳压二极管Z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三极管Q2、三极管Q3、二级管D1以及引脚(POWER-ON)。
电压输入端(VCC_IN)分别与MOS场效应管Q1的源极、稳压二极管Z1的负极连接,所述MOS场效应管Q1的漏极与电压输出端(VCC_OUT)连接;
所述MOS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两条支路,第一支路依次通过电阻R2、三极管Q2接地,具体为电阻R2的一端与MOS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支路依次通过电阻R1、稳压二极管Z1、电阻R3、电阻R4接地,具体为稳压二极管Z1的负极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稳压二极管Z1的正极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3与电阻R4之间引出的支路接入三极管Q3的基极。
引脚(POWER-ON)与电阻R5连接后分成两条支路,第一支路接入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支路依次通过二级管D1、三极管Q3接地,具体为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二级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级管D1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阻R4并联后接地。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发明成本低廉,不需要采用价格较高的专用过压保护IC来保护电路,可通过简单更换通用的器件,即可实现对电压的限制,从而保护电路上的器件不因电压过高导致损坏,成本较低且简单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前置过压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一种前置过压保护电路,包括电压输入端(VCC_IN),电压输出端(VCC_OUT),MOS场效应管Q1,稳压二极管Z1,电阻R1、R2、R3、R4、R5,三极管Q2、Q3,二级管D1以及引脚(POWER-ON)。
电压输入端(VCC_IN)分别与MOS场效应管Q1的源极、稳压二极管Z1的负极连接,所述MOS场效应管Q1的漏极与电压输出端(VCC_OUT)连接;
所述MOS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两条支路,第一支路依次通过电阻R2、三极管Q2接地,具体为电阻R2的一端与MOS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支路依次通过电阻R1、稳压二极管Z1、电阻R3、电阻R4接地,具体为稳压二极管Z1的负极与电阻R1的一端相连,稳压二极管Z1的正极与电阻R3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3与电阻R4之间引出的支路接入三极管Q3的基极。
引脚(POWER-ON)与电阻R5连接后分成两条支路,第一支路接入三极管Q2的基极;第二支路依次通过二级管D1、三极管Q3接地,具体为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二级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二级管D1的负极与所述三极管Q3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电阻R4并联后接地。
本发明一种前置过压保护电路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从电压输入端(VCC_IN)输入的电压没有超过稳压二极管Z1的稳压值时,MOS场效应管Q1的开关状态由MCU(Micro Controller Unit单片机)来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德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德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54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