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日光温室调温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13978.2 | 申请日: | 201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79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发明(设计)人: | 毕胜山;任海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9/26 | 分类号: | A01G9/2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日光温室 调温 系统 | ||
1.一种日光温室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由太阳能集热循环系统(Ⅰ)、双热源热泵系统(Ⅱ)、室内侧采暖循环系统(Ⅲ)和控制系统(Ⅳ)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日光温室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集热循环系统(Ⅰ)包括:太阳能集热器(1)、地下蓄热水箱(2)、潜水泵(3)、电加热器(4)、通大气阀(5)、减压阀(6)、第一止回阀(7)、第一截止阀(8)、第二截止阀(9)、第一电磁二通阀(10)、第一过滤器(11)、集热器供水管(G1)、集热器回水管(G2)、排空管(G3)、补水管(G4);
所述集热器回水管(G2)最高处附近设通大气阀(5)和减压阀(6)、并在其露出地面的部分装有第一止回阀(7),防止潜水泵(3)停止运行时、地下蓄热水箱(2)中的水倒流至太阳能集热器(1);集热器供水管(G1)露出地面的部分连接有排空管(G3)、两根管上分别装有第一截止阀(8)和第二截止阀(9);连接至地下蓄热水箱(2)底部的补水管(G4)上装有第一过滤器(11)和第一电磁二通阀(10);水进入补水管(G4)后,先经第一过滤器(11)、再经第一电磁二通阀(10)而流入地下蓄热水箱(2)中;当检测到地下水箱(2)的液位低于设定值,则开启第一电磁二通阀(10)、经补水管(G4)向水箱补水;电加热器(4)位于第一供水管(G5)与地下蓄热水箱(2)接口处的下方;太阳能集热器(1)表面设光照强度传感器(X1)、第一温度传感器(T1)、水箱底部内壁设第二温度传感器(T2)、底下蓄热水箱(2)内设液位传感器(S1);光照强度传感器(X1)、第一温度传感器(T1)、第二温度传感器(T2)分别将信号传给第二控制器(K2)、参考第二控制器(K2)内预先设定的值或关系式、实现对潜水泵(3)的启停控制;液位传感器(S1)将信号传给电磁阀(10)上的控制元件、其根据底下蓄热水箱(2)的实际液位对电磁阀(10)进行启闭控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日光温室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热源热泵系统(Ⅱ)包括:蓄热水箱侧水换热器(12),空气换热器(13),四通换向阀(14),压缩机(15),油分离器(16),室内侧水换热器(17),储液器(18),干燥过滤器(19),视镜(20),第一外置式热力膨胀阀(21)、第二外置式热力膨胀阀(22)、第三外置式热力膨胀阀(23),循环泵(24),第二电磁二通阀(25)、第三电磁二通阀(26)、第四电磁二通阀(27)、第五电磁二通阀(28)、第六电磁二通阀(29)、第七电磁二通阀(30)、第八电磁二通阀(31)、第九电磁二通阀(32)、第十电磁二通阀(33)、第十一电磁二通阀(34)、第十二电磁二通阀(35),第一电磁三通阀(36)、第二电磁三通阀(37)、第三电磁三通阀(38)、第四电磁三通阀(39),第二止回阀(40)、第三止回阀(41)、第四止回阀(42)、第五止回阀(43)、第六止回阀(44)、第七止回阀(45)、第八止回阀(46)、第九止回阀(47),第四温度传感器(T4)、第五温度传感器(T5),第一外置式热力膨胀阀(21)、第二外置式热力膨胀阀(22)、第三外置式热力膨胀阀(23)第一外置式热力膨胀阀感温包(50)、第二外置式热力膨胀阀感温包(51)、第三外置式热力膨胀阀感温包(52);第一供水管(G5)、第二供水管(G6)、第三供水管(G7);第一回水管(G8)、第二回水管(G9)、第三回水管(G10);第一制冷剂管(Z1)、第二制冷剂管(Z2)、第三制冷剂管(Z3)、第四制冷剂管(Z4)、第五制冷剂管(Z5)、第六制冷剂管(Z6)、第七制冷剂管(Z7)、第八制冷剂管(Z8)、第九制冷剂管(Z9)、第十制冷剂管(Z10);三通混水管(G510);
第一供水管(G5)及第三回水管(G10)在靠近地下蓄热水箱(2)侧分别装有第四电磁二通阀(27)、第五电磁二通阀(28);第四电磁二通阀(27)下游依次装有第二电磁三通阀(37)和第四温度传感器(T4);三通混水管(G510)一端与第二电磁三通阀(37)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回水管(G10)连接;三通混水管(G510)上装有第九止回阀(47)、其作用是防止第一供水管(G5)中的水流入第三回水管(G10)中;第一供水管(G5)经第四温度传感器(T4)后分为两个支路、即分别为第二供水管(G6)、第三供水管(G7);第二供水管(G6)从其分支接口处至蓄热水箱侧水换热器(12)的水管接口处依次装有第三电磁二通阀(26)、循环水泵(24);
蓄热水箱侧水换热器(12)另一水管接口处连接第二回水管(G9)、其与第三回水管(G10)形成直通路;第二回水管(G9)上装有第六电磁二通阀(29)、第四止回阀(42);第一供水管(G5)、第二供水管(G6)与第二回水管(G9)、第三回水管(G10)构成一个循环回路;第三供水管(G7)从其与第一供水管(G5)的接口处至第四电磁三通阀(39)一端接口处的管路上依次装有第二电磁二通阀(25)、第二止回阀(40);第二止回阀(40)在此处的作用为防止第三供水管(G7)的水倒流回第一供水管(G5)、第二供水管(G6)中;与第一供水管(G5)相对应的第一回水管(G8)的一端与第三电磁三通阀(38)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回水管(G9)连接、接口位于第二回水管(G9)与第三回水管(G10)的连接处;第一回水管(G8)上装有第六电磁二通阀(29)、第四止回阀(42);第四止回阀(42)位于第六电磁二通阀(29)的上游、且靠近第二回水管(G9);第一回水管(G8)上装有第六电磁二通阀(29)、第四止回阀(42);第四止回阀(42)位于第六电磁二通阀(29)的上游、且靠近第二回水管(G9);
从蓄热水箱侧水换热器(12)的一端制冷剂接口至第一电磁三通阀(36)的第一制冷剂管(Z1)上依次装有第一外置式热力膨胀阀感温包(50)和第八止回阀(46);从空气换热器(13)的一端制冷剂接口至第一电磁三通阀(36)的第二制冷剂管(Z2)上装有第二外置式热力膨胀阀感温包(51);第一电磁三通阀(36)与四通换向阀(14)连接的一段管路为第三制冷剂管(Z3);四通换向阀(14)与室内侧水换热器(17)所连接的一段管路为第四制冷剂管(Z4);其上装有第三外置式热力膨胀阀感温包(52);四通换向阀(14)一个端口与压缩机(15)入口相连接、另一个端口与油分离器(16)的出口相连接;油分离器(16)位于压缩机(15)的出口侧、与四通换向阀(14)、压缩机(15)组成循环通路;与蓄热水箱侧水换热器(12)的另一端制冷剂接口连接的第九制冷剂管(Z9)上装有第三外置式热力膨胀阀(23)、第七电磁二通阀(31);第三外置式热力膨胀阀(23)位于靠近蓄热水箱侧水换热器(12)的一侧;从空气换热器(13)的另一端制冷剂接口出来的管路分成两个支路、分别为第七制冷剂管(Z7)、第十制冷剂管(Z10);第七制冷剂管(Z7)的另一端接于第九制冷剂管(Z9)上;第五止回阀(43)、第二外置式热力膨胀阀(22)和第九电磁二通阀(32)顺次安装于第七制冷剂管(Z7)上;第五止回阀(43)位于靠近空气换热器(13)的一侧;第十制冷剂管(Z10)的另一端接于储液器(18)的顶部入口处;其上装有第十二电磁二通阀(35)、第六止回阀(44);第十二电磁二通阀(35)位于靠近空气换热器(13)的一侧;第八制冷剂管(Z8)一端置于储液器(18)的底部、另一端与第九制冷剂管(Z9)连接、组成一条通路;干燥过滤器(19)、视镜(20)安装于第八制冷剂管(Z8)上;干燥过滤器(19)位于靠近储液器(18)的一侧;从室内侧水换热器(17)的另一端制冷剂接口出来的管路分成两个支路、分别为第五制冷剂管(Z5)、第六制冷剂管(Z6);第五制冷剂管(Z5)的另一端接于第八制冷剂管(Z8)上、接口位于第八制冷剂管(Z8)与第九制冷剂管(Z9)的连接处;第七止回阀(45)、第一外置式热力膨胀阀(21)和第十电磁二通阀(33)顺次安装于第五制冷剂管(Z5)上;第七止回阀(45)位于靠近室内侧水换热器(17)的一侧;第六制冷剂管(Z6)的另一端接于第七制冷剂管(Z7)上、接口位于第六止回阀(44)与储液器(18)顶部出口处的一段管路上;其上装有第十一电磁二通阀(34);第三电磁三通阀(38)、第四电磁三通阀(39)分别与室内侧水换热器(17)两端的水管接口通过第一管路(G23)、第二管路(G24)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397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倍浓缩豆乳与豆奶糖豆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花盆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