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纳米纤维和粒子粘附层的双敏感层气体传感器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13927.X | 申请日: | 2011-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9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栋;漆奇;赵君;王培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0 | 分类号: | G01N27/00;B81C1/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张景林;刘喜生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纤维 粒子 粘附 敏感 气体 传感器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基于纳米纤维和粒子粘附层的双敏感层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器件从下至上依次由加热电极(4)、下绝缘层(2)、硅片(1)、上绝缘层(3)、信号电极(5)、粒子粘附层(6)、纳米纤维敏感层(7)、加热电极引线(10)和信号电极引线(11)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纳米纤维和粒子粘附层的双敏感层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硅片(1)为<100>晶向双面抛光硅片,厚度为0.2~2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纳米纤维和粒子粘附层的双敏感层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下绝缘层(2)和上绝缘层(3)为SiO2或者SiNx,厚度为50~500n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纳米纤维和粒子粘附层的双敏感层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加热电极(4)和信号电极(5)为Pt或者Au,厚度为10~200n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纳米纤维和粒子粘附层的双敏感层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粒子粘附层(6)与纳米纤维层敏感层(7)为同种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粒子粘附层(6)采用磁控溅射法沉积制备,粒子直径10~200nm,厚度50~200nm;纳米纤维敏感层(7)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纤维直径50~200nm,长度1μm~10m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纳米纤维和粒子粘附层的双敏感层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粒子粘附层(6)与纳米纤维层敏感层(7)为SnO2、ZnO、TiO2、Fe2O3、In2O3或WO3。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纳米纤维和粒子粘附层的双敏感层气体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加热电极(4)为蛇形或者环形结构,电极宽度为5μm~0.5mm,电阻1Ω~50Ω;信号电极(5)为插指状结构,电极宽度为5μm~0.5mm,单个插指的长度为0.5mm~20mm。
8.一种基于纳米纤维和粒子粘附层的双敏感层气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步骤如下:
1)在双面抛光的<100>晶向硅片(1)上通过热氧化或者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生长出SiO2或者SiNx的下绝缘层(2)和上绝缘层(3);
2)在下绝缘层(2)和上绝缘层(3)上,通过热蒸发或者磁控溅射方法制作Pt或者Au的加热电极层和信号电极层;
3)旋涂光刻胶,经过掩膜、曝光、显影和烘烤,使得光刻胶在加热电极层和信号电极层上分别形成加热电极保护层(8)和信号电极保护层(9);
4)经过干法或者湿法刻蚀,将在加热电极层和信号电极层上分别制作出加热电极(4)和信号电极(5),随后进行高温退火以提高衬底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5)利用磁控溅射在信号电极(5)上沉积金属氧化物粒子粘附层(6),溅射过程中使用金属挡板掩盖信号电极(5)中引脚的部位,使得电极引脚不被金属氧化物粒子所覆盖;
6)利用静电纺丝方法在金属氧化物粒子粘附层(6)上沉积金属氧化物纳米纤维(7);
7)按照传感器的图形切割硅片,尺寸在1×1mm2至10×10mm2之间;
8)利用Pt丝或者Au丝,分别将加热电极(4)和信号电极(5)引至外接供电和测量电路,从而完成所述器件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3927.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导电聚合物包覆正极的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烤烟施肥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