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瘤腔内定位注射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212503.1 | 申请日: | 2011-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2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 发明(设计)人: | 原续波;秦姚姚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9/19 | 分类号: | A61K9/19;A61K31/337;A61K47/42;A61K47/34;A61P35/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 |
| 地址: | 30007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瘤腔内 定位 注射 载药微球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瘤腔内定位注射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可瘤腔内定位注射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载药纳米微粒是将药物、生物活性物质等包裹于纳米微粒内部,或吸附、连接于微粒表面,或混合、溶解于材料基质中形成的微粒,其大小是纳米数量级的(多在50nm~500nm之间)。聚合物载药纳米微粒由于具有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以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而利于被病变组织及细胞吸收,从而使其可能成为优良的药物载体。由于受网状内皮系统的调理作用,药物被聚合物包载后往往改变了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纳米微粒可以制成缓释制剂,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减少用药量,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紫杉醇(Taxol,或者Paclitaxel)是一种从太平洋紫杉属短叶紫杉茎皮中提取而得的抗癌新药。紫杉醇属有丝分裂抑制剂或纺锤体毒素(Spindle poison),和目前常用的化疗药作用机理不同,它是诱导和促进微管的装配。紫杉醇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解聚,保持微管蛋白稳定,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紫杉醇独特的抗肿瘤作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研究人员的重视。目前,用于临床的紫杉醇制剂常以静脉注射给药,临床上使用的紫杉醇注射液是由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 EL)-无水乙醇(体积比=50∶50)配制的溶液,用前先稀释后静脉滴注,稀释后的制剂容易降解,容易析出紫杉醇晶体,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严重过敏反应使患者呼吸困难、血压降低、恶心、支气管痉挛、弥漫性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可致患者死亡。
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间质化疗的概念(interstitial chemotherapy)它是将抗癌药物负载于可降解或不可降解的赋形剂制备成药物缓释系统,经由不同方式注入(或植入)肿瘤组织、瘤周组织的间质中或肿瘤切除后的瘤床,即能维持治疗部位的有效浓度,又能显著减少全身毒副作用,已成为目前肿瘤化学治疗的一个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通过修饰或将紫杉醇包裹于不同载体材料中制成不含聚氧乙烯蓖麻油的并能显著提高紫杉醇溶解度,进而提高药物利用度同时降低药物毒性的载药纳米粒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聚乳酸做为被FDA批准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被认为是紫杉醇类药物新剂型的优良辅料,以聚乳酸(DL-PLA)包载紫杉醇已经有较多的文献报导。将缓释型制剂直接注射到实体肿瘤内,可以使肿瘤组织长时间与高浓度的抗肿瘤药接触,既可实现肿瘤靶向治疗,从而达到局部持久高浓度化疗的目的,又提高了疗效,从而增加了治疗的安全性。由于微球体积极小,可以混悬液或粉剂的形式定位注射到作用部位,无需借助开放性手术植入,对周围组织亦无损伤,并可根据需要重复给药,因此比大型植入物更具优势。本发明选择聚乳酸做为载体,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聚乳酸载紫杉醇的纳米微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紫杉醇注射剂的缺点,提出一种工艺简单、性能优良的可瘤腔内定位注射载药微球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实验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具体步骤如下:
1)将8~9mg聚乳酸及1~2mg紫杉醇放置在小瓶中,用丙酮溶解,搅拌均匀待用;将1~2mg牛血清白蛋白加入到不断搅拌下的10ml水中;
2)取10ml去离子水放于25ml的烧杯中,放入较大的磁搅拌子,开动搅拌并调节转速,使磁子转动平稳不碰壁,并且液面呈非常好的纺锤形;
3)用1ml的一次性注射器吸出步骤1的1ml丙酮溶液,一次注射到装有牛血清白蛋白的水溶液的烧杯中,注射时要缓慢均匀,注射针头应该在液面以下;
4)搅拌3小时后,直到丙酮全部挥发完全后,得到带有乳光的悬浊液,冷冻干燥得到白色聚乳酸载药纳米粒粉末。
在本发明中,以聚乳酸作为抗癌药物紫杉醇的载体,以牛血清白蛋白作为表面活性剂,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纳米载药微球。由于受网状内皮系统的调理作用,药物被聚合物包载后往往改变了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纳米微粒可以制成缓释制剂,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减少用药量,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同时,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外水相制备聚乳酸微粒,牛血清白蛋白可吸附于微球表面,从而易于被网状内皮系统识别并被肝摄取。在本发明中,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的载药微球在注射入后,微球可以局部持久释放药物,提高了疗效。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法制备的载药微球的SEM图;
图2实施例2法制备的载药微球的SEM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25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血桐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 下一篇:节水型多功能洗手消毒液





